与祖辈的“时空对话”——黄引驰和他的生活物件藏品
姚江穿过姚城,日夜不休汩汩向东。1990年10月,在余姚酱园街古朴建筑的一户枕河人家,一个小男孩呱呱落地,此刻东方欲晓,霞光正牵引着万物欣欣向荣。爷爷很开心,沉思良久,对家人说道:取名“引驰”吧。爷爷是希望孙子的人生,由正能量的梦想引领着,努力向前追逐奔驰。
不过,这孩子嗓门特别大,还爱哭。用了很多办法都不管用。一次,爷爷拧开收音机播放音乐的时候,小孩子居然不哭了。
自此,收音机便成为了黄引驰的止哭神器。
黄引驰和他按1:1比例自己制作的“文献名邦”牌匾。
“哥俩好”:
跨越时空的老式收音机
孩子渐渐长大了,他很喜欢坐在小竹椅上,依着爷爷听收音机里的声音。后来,收音机成为了他学习英语、政治、数理化的“课外老师”。再后来,他考上了南开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入职余姚江丰电子集团。或许是那台老收音机的缘故,居然与他的工作有着一些关联。他从最基层干起,参与建设了国内首条超高纯金属钛定制厂房的设计及电力布局,主导完成了半导体靶材表面机械加工产线的布局及电气控制模块的设计,累计申请120余项专利,授权43项实用新型,12项发明专利。同时,他还担任着集团党委副书记、宁波阳明工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工作很辛苦,精神时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黄引驰觉得应该找一个业余爱好,来缓解这种人生节奏。
一天傍晚,黄引驰在姚江边溜达,看到一户人家的窗台上,摆着一台与他爷爷使用过的收音机一模一样。他的心里咯噔一下,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推着他走进这户人家。
这是一台余姚无线电厂生产的第一款收音机,经过主人的同意,黄引驰拧开了收音机的开关。很奇妙的是,指针慢慢移动时,竟然还能收到余姚广播电台FM966频道。广播声混合着远处龙泉山传来的钟声——那一刻,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仿佛重叠了。黄引驰好像瞬间被拉回到了童年时酱园街的旧屋,夏天的黄昏,爷爷摇着蒲扇,收音机里正放着单田芳的评书,酿造厂的豆香和江水的湿气混在一起……
黄引驰花钱买下了这台收音机,拿回家,把它放在爷爷的那台收音机边上,称之为“哥俩好”。
捡拾岁月:
从拆迁现场到古旧书店
他忽然有了这样一个念头:在业余时间里,收藏那些生活类的物件,在飞速发展和变迁的城市里,甘心做一个“时间的守护者”,并通过那些物件,在特殊的时空维度里与祖辈交谈。
自此,黄引驰开始着心于这件有意义的事情。为此,他还创办了“满江红主题餐厅”,使它成为藏品的收纳处。
黄引驰在一件件藏品前,给我们讲述了它们的故事——
在余姚老城区拆迁现场,黄引驰从一位耄耋老人手中,接过一个印有“余姚特产”标签的“唯一干菜笋”铁皮包装盒。黄引驰说:“看见它,就让我想到了年少的时候,在上海工作的大伯,总是趁着年关,坐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回余姚来。爷爷总会提前好久,精心准备好几个铁盒子的干菜笋,塞进大伯回程的行李包。其实,它不只是一个包装盒,更是那个年代无数余姚家庭与上海亲情纽带的见证。
还有那张“民国三十六年”的国民身份证,得来颇为偶然。
这张身份证,是黄引驰在一家古旧书店翻一摞民国旧账本时,突然从册页间滑落。在账本里夹了70多年的身份证,就这样重见天日。黄引驰说:“我端详着上面那个陌生的名字、籍贯和职业,想象着这位‘余姚上塘’的女士当年的生活轨迹。更想到,对于她的子孙后代而言,这份印有先人姓名、住址甚至照片的证件,该是何等珍贵的家族信物。如果陈家的后人有一天得知它在我这里,认出这是他们家族的先人,我非常乐意把这份珍贵的记忆物件,完整地归还给他们。”
在所有纸质藏品中,有本1957年的兵役证,无疑最具分量,这是一位普通士兵青春编年史的见证物。你可以想象,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从余姚的田埂走向广阔的军营,而与他时刻相伴的,是这本由共和国元帅签名的证件。彭德怀,这位横刀立马的元帅,他的名字印在这里,让这本小小的证件,充满了为祖国时刻准备着的庄严与厚重。它不仅仅是一个青年的身份转变,更是一个新生国家对其保卫者的郑重嘱托,一段与共和国将帅传奇息息相关的、滚烫的青春。这份兵役证的主人还在不在世?他的后人在哪里?黄引驰能够找到他们吗?
“我暂时代他们保管着吧。”黄引驰说。
活态传承:
玻璃展柜外的生命力
目前,“满江红”的生活类藏品已初具规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纸质文献类:民国身份证、选民证、兵役证、老地契、各类生活票证等,是研究社会变迁的第一手资料;
徽章纪念品类:重大历史事件、机构成立、文化遗址相关的纪念章、像章、校徽等;
老包装与日用百货:干菜笋铁盒、老饭盒、老木箱等,充满了旧时的生活美学;
工业电子产品:以余姚无线电厂收音机为代表,见证本土制造业的起步与发展。
“满江红”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收藏室,是“三合一”的场所:收藏品展示空间+收藏爱好者俱乐部+余姚传统家常菜餐厅。在这里,走廊四周展柜和每个包厢里,陈列着黄引驰和藏友们寄存的宝贝:1965年的针线包、1978年的人口普查表,甚至还有整套的供销社的大小算盘。每周末,这里变成了“故事交换所”——有人带来爷爷的军功章,有人展示外婆的嫁妆箱,在茶香氤氲中拼凑出城市记忆的完整版图。

余姚博物馆原馆长李安军参观了“满江红”后,感慨良多,他特别关注藏品背后的社会价值:当我们从文物保护迈向精神守护时,民间力量正以创新的形式,留住岁月的痕迹。“满江红”用现代餐饮空间承载历史基因,让观众在品尝佳肴时自然完成文化浸润,这种“活态传承”比玻璃展柜里的标本更具生命力。这里的藏品,不是冰冷的历史标签,而是带着温度的时代见证。

在数字化洪流冲刷记忆的今天,实体物证的文化锚定功能愈发重要。“满江红”的实践揭示着深刻的文明逻辑:老物件不是缅怀过去的装饰物,而是校准当下认知的坐标系。那些浸透岁月包浆的器物,像沉默的智者提醒着我们——发展的列车疾驰时,灵魂需要定期回到出发的站台整装。黄引驰认为,这里收藏的不仅是旧物,更是一代人的青春、一座城的记忆,以及我们所有人都不应遗忘的来时路。
未来,黄引驰期待将“满江红”打造成一个开放的城市记忆平台。在这里,不仅可以系统梳理余姚的工业史、商业史和生活史,还能举办主题展览、开展文化交流,让年轻一代直观地触摸历史,让新余姚人快速地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临别时,黄引驰还特地拧开了那台收音机,咿咿呀呀的声音飘飘忽忽着,他笑了,也许觉得祖辈正在跟他隔空交流……
编辑、一审:马晟璐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 10月29日晚 鄞州公园二期一名夜跑男子突发心梗倒地 多名市民迅速施救
- 习近平宣布中方将在深圳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金之镇被查
- 商务部回应安世半导体相关问题:将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
- 神舟二十一号|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顺利进驻“天宫” 中国航天员完成第7次“太空会师”
- 医企携手护健康!兰江街道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医进企业”模式惠及万名职工
- 市级专家“下沉”鹿亭山区 义诊服务守护老人健康
- 暖心!余姚 “00 后”女铁骑暖心救助低血糖摔倒女士
- 漫步唐诗之路,打卡四明秋色!鹿亭登山大会热力开跑
- 凝心聚力 擘画未来!市物业管理行业协会换届选举暨第五届第一次会员大会召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