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视点|听说过“外包儿女”吗?

插图 邵天骊
■新闻回顾
近期,“外包儿女”作为一种新型社会服务悄然兴起。所谓“外包儿女”,是指子女因工作、生活等原因无法陪在父母身边,便通过雇佣方式,请人以“亲戚”“朋友”等身份定期探望、陪伴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情感慰藉,甚至在必要时出面撑腰。这一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对此,你怎么看?
■嘉宾发言
魏文静: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服务需求日渐增多,传统养老模式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各类新型养老选择应运而生,“外包儿女”便是其中一种。
陆银辉:“外包儿女”是指由第三方人员以临时子女的身份为空巢、独居老人提供陪伴、调解矛盾等情感服务的新兴职业群体,收费由任务难度决定,在几百元到上千元之间,部分从业者月入过万元。
诸佳宁:据2023年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的一项调查,近八成老年人担心自己突发疾病或者发生意外时无人照料。精神慰藉、日常陪伴成为当前养老市场上的稀缺资源。可以说,“外包儿女”这种新型社会服务既是迎合市场而生的,也是远在他乡的子女的无奈之举。
陆银辉:“外包儿女”这种服务的出现给无法陪在父母身边的子女递上了一根“救命稻草”。有人替自己去看爸妈,陪他们唠嗑,甚至在他们受欺负时撑腰,对子女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心理慰藉。
魏文静:“外包儿女”听起来是个较新的概念,但实际上它和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熟人外包养老服务并无实质性的区别。部分家庭会邀请赋闲在家的亲戚帮忙陪护老人,并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种“亲情+付费”的模式既依托亲缘信任规避了雇佣陌生人的顾虑,又通过合理付费明确照料责任,成为许多家庭的务实选择。
陆银辉:对于“外包儿女”,社会舆论呈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外包儿女”符合“存在即合理”的市场规律,他们能缓解老人的孤独感,为老人提供一定的情感关怀和生活照顾等。反对者认为,“外包儿女”终究不是有血缘关系的自家人,他们是为了赚取报酬才来进行家庭服务的,服务过程中存在隐私泄露风险,还可能引发财产纠纷。而且,“外包儿女”不是持证上岗的护工,缺乏护理知识,遇到突发状况很难正确应对。也有人有这样的顾虑:“外包儿女”毕竟不是亲生子女,靠金钱维系的亲情一旦疏离,可能会对老人的心理造成伤害。
魏文静:熟人外包养老服务并非毫无隐患,亲戚间易因关系特殊导致责任边界模糊,口头约定缺乏明确标准,纠纷发生时碍于情面难以界定权责,且多数亲戚缺乏专业护理知识,部分照料者的功利心还可能让陪伴流于形式。对此,可通过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权责和薪资、社区开展免费护理培训、子女定期回访并建立老人反馈机制等方式加以规范。
诸佳宁:“外包儿女”的创始团队仅用3个月就发展至千人,尖锐地折射出当前社会的养老困境,尤其是无子女老人养老面临的情感需求。“外包儿女”能短暂地慰藉老人,但付费的温暖终究难以替代真正的亲情关怀。“外包儿女”完成任务后离开,儿女不在身边的痛点会不会被放大,对老人造成另一种伤害呢?要解决当前的养老难题,需要我们跳出市场化代偿的单一思路,从家庭和社会出发,多方合力,共同寻找破局之法。
魏文静:在探索血缘与照护结合的养老路径上,“职业儿女”模式提供了另一种思路。部分子女放弃外出就业,专职照料父母。凭借血缘纽带提供的细腻关怀是市场化服务难以替代的。但该模式也面临现实瓶颈,单一收入来源易造成家庭经济紧张,照料者还可能陷入职业停滞与社交萎缩的困境。
诸佳宁:养老问题不仅是子女肩上的责任,更是社会的公共议题。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愿意为陪伴买单,我们更应该关注到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推动社会养老制度的完善,将“外包儿女”纳入法治监管,保障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伴。
魏文静:无论是“外包儿女”,还是“职业儿女”,核心都回应了老年人最迫切的精神陪伴需求。人到暮年,孤独的煎熬远胜于物质匮乏,这些模式填补了家庭照护与公共服务的情感缺口,是临终关怀的重要支撑,体现了老有所依的养老理念。
诸佳宁:“外包儿女”作为新兴事物,既需要发展,也急需规范。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其逐步走上合理化的正轨,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当然,从业者也要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和护理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
陆银辉:“外包”之下,责任与安全不能缺位。我们必须正视“外包儿女”背后的风险。目前,这一行业仍缺乏统一的服务标准和准入门槛,无论是从业者,还是需求方,都希望政府部门介入,强化监管,从而确保这项新兴服务既能恰到好处地满足市场需求,又能健康有序发展。
魏文静:破解养老困境,不必拘泥于单一模式,只要能让老年人获得快乐与温暖,就值得给予成长空间。我们应以边走边看、边学边悟的态度,鼓励各类创新形式在实践中完善。相信家庭、社会与政府三方协同发力,持续优化多元养老模式,定能为老年人构筑更有温度、更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网友围观
@冬日兔子winter: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生活节奏加快,住养老院成为很多人的选择,“外包儿女”这种服务也许会更普遍,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人的孤独,也解决了实际问题,但始终无法替代真正的亲情。
@佩奇呀J:服务结束了,心理落差会不会更大?
@陆锡鑫:这种新型社会服务还是挺有市场的,反过来看,就是现在的养老行业存在诸多问题。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