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新闻纵深|在余姚,触摸向往的幸福生活

2025-10-28 10:37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陆燕娜
分享

幸福,从来不是城市发展蓝图上抽象的注脚,而是浸润在居民日常生活里、可感可触的体验和感受。在余姚,它是推窗见绿时,公园林木间掠过的清风与暖阳;是日常需求里,家长15分钟内送托的省心、老人就近得照料的暖心;是通勤出门时,道路少堵、行程顺畅的从容;也是归家推门时,居住升级后的舒适便捷。对余姚而言,幸福城市建设藏在“余山姚水、阳明心城”的城市定位中,也落在“小而美、优而雅、精而特”的品质追求里。

南雷南路   市住建局供图

近年来,余姚着力提升城市品质,以“智慧”助力城市治理,从居民最关心的需求出发,一点点解锁生活的幸福感,让每一位居民都能触摸到城市的善意,感受到生活的甜蜜。


城市焕新,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问起幸福是什么?兰江街道锦凤未来社区72岁的朱爱珍笑眼弯起:“住在这里就是幸福。交通方便,医疗、健身配套都全,社区每周都有活动,像打太极、做扇子、编手工等,有时候都觉得时间不够用!”

锦凤未来社区是余姚第一个省级未来社区,于2023年6月建成。它以“全年龄友好”为核心,建起邻里中心、老年食堂、婴幼儿照护服务站点,铺就慢行系统等功能区块,15分钟生活圈“一站式”兜住居民需求,让朱爱珍这样的老人能随时约上老姐妹打门球,每周五还能在社区看电影,“退休生活别提多惬意!”

同样收获惊喜的,还有兰江街道舜南社区保庆路122弄的居民。77岁的周成英缓步走在小区里,满心欢喜:“在这里住了30多年,没想到小区还能迎来这么大的变化,阿拉的日子越过越舒服了。”

这个有着8幢居民楼的小区,上世纪90年代交付时也曾是城区优质住宅。可随着时间推移,空中线缆越“织”越密,楼道墙面日益破旧,绿化带杂乱无章,这些恼人的场景让周成英头疼不已。好在,2024年,保庆路122弄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小区“里子”“面子”同步焕新。“摸黑上下楼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空闲时还能去崭新的健身区锻炼,老旧小区改造真是改到了我们老百姓的心坎上!”周成英的话里全是满足。

幸福还藏在一部部加装的电梯里。今年3月,兰江街道江南新城社区92幢1单元的加装电梯正式投入使用。这部电梯也创下余姚纪录——仅用2天就完成业主意见统一,1周完成签字。3楼居民周士芬说,单元里9户居民平均年龄50多岁,同住20多年来,清理楼道、分享蔬果已成常态,“远亲不如近邻”在这里格外真切。“电梯装好了,不仅解决了老年人上下楼难题,原本亲密的邻里关系更紧密了!”

城市的幸福感,藏在市民“家门口”每个具体的民生场景里。近年来,余姚深入推进城市更新,既通过全生命周期服务供给守护民生,覆盖不同人群的日常需求,也着力推进空间升级,包括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托育服务圈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点位打造等,各类项目都有丰富实践,每一项民生项目都瞄准居民最关心的需求。

2022年至2024年,余姚完成21个老旧小区及零星居住点改造,惠及居民约1.32万户;2020年以来,累计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33台,2024年至今完成各小区共206台电梯更新,改善老年居民上下楼难的情况;去年,在全市住宅小区、城中村居住集中区新建1200个标准化电动自行车“充电驿站”,让居民充电安全又便捷;15分钟托育服务圈的逐步形成以及居家养老服务一体化运营模式对大部分乡镇(街道)的覆盖,更让“一老一小”的日常多了份安心。一组组实打实的数据,一个个落地的民生项目,既见证着余姚城市建设的力度,更传递着为民服务的温度。

公园筑境,美好在四季间流转

城市公园是现代城市品质的亮眼名片,也是居民日常休闲、健身、放松的“天然客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余姚的三江六岸,公园绿地星罗棋布,城市山水相映,满目葱茏入眼帘。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已有51座公园遍布余姚建成区,包含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休闲空间。

夜幕降临,城区玉皇山公园的健身广场内早已热闹起来。40岁的市民郑君君跟着“大部队”挥臂、踢腿,额头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却依旧笑得灿烂:“既能减肥,还能锻炼身体,我太喜欢这儿了!”郑君君家住东江社区阳光水岸小区,从今年暑假开始,晚饭后到公园做健身操成了她雷打不动的习惯。“公园空气好,锻炼氛围也好,运动过后,工作压力都能缓解不少,我特别满意。”

作为余姚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玉皇山公园也是全市“公园界”的“顶流”之一。公园物业负责人顾建波笑着说:“公园日常人气就很旺,到了周末或节假日,游人更是络绎不绝。散步闲谈的、跳广场舞的、骑单车的、跑步的、打篮球的,还有带着家人露营的,热闹得很!”他补充说,等天气再凉爽些,公园日均人流量最高能达5000余人次。

除了玉皇山公园这样服务全市的大公园,余姚还散落着许多贴近居民生活、满足日常休闲需求的小公园。2021年以来,聚焦市民“家门口”的需求,余姚着力打造口袋公园,让便民惠民不断延伸。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口袋公园21个。这些小巧精致的口袋公园,在居民区、街道旁、江岸边……以见缝插绿的方式悄然生长,让居民出门就能见绿、转角就能休憩。

城市滨江水环绿道 市住建局供图

公园之外,余姚更用绿道编织起全域生态网。秉持“环山、顺水、沿城、连景”的理念,余姚大力推进绿道网络建设。近年来,城市滨江水环绿道、鹿亭乡登山绿道、梁弄镇环四明湖五彩绿道等相继投用。如今总长近400公里的绿色廊道,不仅串起了城市好风光,更编织出一张满足休闲、健身、社交等多元需求的民生服务网。市民沿绿道散步、夜跑,既能沉浸式感受江风山景,又能随时停下与邻里闲谈,让生态福利真正变成可触可感的“绿色获得感”。

道路畅通,城市运行脉搏“强劲”

晚高峰时段,出租车司机黄立群驾驶车辆平稳驶过南雷南路。看着眼前开阔的车道与一路绿灯,他忍不住感叹:“这条路改造后变化太大了!以前早晚高峰堵得心烦,现在走绿波带,不仅省时间,心情都变轻松了。”

开了10多年出租车,黄立群是余姚交通变化的见证者。他清晰记得,过去南雷南路上下班高峰时,堵20分钟是常事。“乘客催,我也急”,黄立群说,如今不仅路面拓宽了,还加了绿波调控,通行效率大幅提升;晚上开车体验更明显,路灯亮堂、视线清楚,心里的安全感足足的。更让他自豪的是,道路两旁拔地而起的高楼与整洁美观的街景,“余姚越来越气派了。”黄立群的感受,正是市民交通幸福感提升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余姚从破解群众出行痛点入手,坚持让出行更顺畅,持续推进道路建设与优化。在城市内部,通过世南东路(东旱门路—蛇山路)、舜宇路(梁周线—新建北路)、北环路(中山北路—梁周线)等道路拓宽改建项目,着力破解道路窄、旧、堵痛点,成功贯通南兰江东路(城东路—四明东路)、中山南路(远东中五路—南环东路)等断头路,还针对性治理南兰江西路与三凤路交叉口等堵点,让市民日常通勤少绕路、少耗时。截至2024年底,城区共建有3.4万余个公共停车位,有效缓解停车难,让市民出行更添从容。

而在对外联通层面,2023年,宁波至杭州南站城际列车贯通运营,市民可搭乘这辆轨道上的公交车,前往宁波市区,也可跨城直达杭州、绍兴,出行又添便捷;这两年,杭甬高速复线宁波段一期、二期工程的通车,打开了杭绍甬三地全新的高速连通方式,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新的高速路线选择。尤其是对临山镇、泗门镇以及周边乡镇的居民来说,通过这条高速通道,可一路畅行至杭州。

内外交通的高效联动,不仅提升了城市交通承载力,更让市民在顺畅出行中切实感受到幸福城市的温度,为区域经济交流与民生福祉升级注入强劲动力。眼下,随着阳明东路(城东路—东环南路)改建工程、三官堂路(三官堂桥—念慈桥)道路改造工程、梁周线高架(一期)、228国道慈溪庵东至余姚梨洲段工程等交通工程的推进,这座城市的出行体验将持续升级,为市民幸福生活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智慧治理,精准守护城市温度

在余姚,智慧应用正悄然融入城市肌理,助力城市治理。它们无声守护、精准响应,让城市管理更智能,让市民生活更安心。

托育园里的孩子在用自己独特的游戏方式“赛”龙舟 园方供图

在低塘街道西郑巷村,72岁的独居老人鲁杏娣不再因独居而忧心,她堂屋一角的“一键探视”系统,已成为她生活中无声的守护者。该系统不仅让亲属与村干部可远程探视,更能在异常时自动报警,为全市350余名像鲁阿姨这样的独居老人筑起一道“数字关爱防线”。“有了它,我独居在家,就不担心了。”鲁阿姨朴实的话语,道出智慧守护的温度。

智慧守护的温度也延伸至居民日常的上下楼之路。兰墅公寓三期内,62台老旧电梯加装了“智慧眼”,能有效阻截电动自行车入梯,并在困人故障发生时实现一键报警、快速定位与实时通话,极大提升了救援效率与居住安全感。据悉,2023年和2024年,余姚为1200台老旧电梯加装了物联智控设备,提升了电梯的安全管理水平,优化了电梯的运行效率。

“以前,物业曾采取张贴字条、加大保安巡逻等措施禁止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现在有了物联智控设备,一旦电动自行车进入电梯,电梯就会发出语音提示,并限制电梯门关闭,直到电动自行车驶离。这一改变不仅方便了物业管理,也大大提高了小区的消防安全水平。”兰墅公寓三期物业经理李红卫说。

智慧治理还体现在交通出行中。为了让主干道通行更顺畅,交警部门针对双向四车道以上的路段,全面推行“绿波带”设计,通过精准调控红绿灯间隔时间,引导车辆在设定速度(通常为50公里/小时—60公里/小时)下连续通过路口,减少等待红灯的时间。截至目前,南雷南路、姚北大道、余慈连接线等33条主干道路已完成双向或单向绿波调试,协调道路长达125公里。另外,全市已有15018个泊位接入智慧停车管理系统,实现无人值守、无感支付等智能化管理。今年以来累计服务超1500万车次,提升停车效率与道路秩序,持续为城市交通注入智慧动能。

这种智慧赋能的治理,还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悄然生长。智慧排水系统在城区易积水路段布设了75个监测点,实时预警积水,提前调度资源,最大程度减少积水对市民出行的影响;智慧燃气平台将服务大厅搬至云端,市民轻点手机,即可在线办理开户、缴费等业务,让便利与安心直达千家万户;智慧水务则构建了水源—水厂—管网—用户的全链条监测体系,实时监测管网水压、水质,守护用水安全。

在余姚,一系列智慧应用正如同城市的“数字神经”,不仅提升了城市运转的效率,也让管理更精准、服务更温暖,于无声之间提升城市品质,为幸福余姚持续“添智加力”。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