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南雷村:红色基因与文旅融合“双向奔赴”

2025-09-15 09:06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张云霞
分享

在四明山北麓的葱郁群山中,陆埠镇南雷村十五岙自然村的剡湖庙静静地矗立着。这个市级文保点曾是1938年余姚县政工队第六办事处的驻地。1942年,这里更成为浙东游击纵队挺进四明山的关键情报站。如今,庙内斑驳的砖墙仍镌刻着“红色堡垒村”的荣光,2023年3月,它被列为浙江省第二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

四明交通联络总站旧址。资料照片

1938年,余姚县政工队第六办事处设在十五岙村的剡湖庙内,区队长陈忠其和宋思本同志进驻十五岙村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组织战时政工队,同年在十五岙村建立了党支部。1942年10月10日晚,三北游击司令部从三北地区向四明地区挺进,由十五岙村村民领路南渡姚江,11日安全抵达十五岙村。根据中共浙东区委的指示,1942年底在姚南十五岙村,建立情报联络站。同时,十五岙村开始组建武装民兵自卫队,村民们主动担负起站岗放哨、递送情报的任务。正是有了众多像十五岙村这样的红色保垒村和村民的勇敢付出,才为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铺就了坚实的道路。


如今,南雷村不仅守护着红色记忆,更以红色基因为底色,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与深厚的人文底蕴,走出了一条“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让红色堡垒村焕发出了年轻时尚的新活力。

走进南雷村十五岙自然村,山岙间的静谧与文化的厚重相得益彰。这里拥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化安山景区,村名源自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号南雷)。化安山脚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宗羲墓庄严肃穆,龙虎草堂作为黄宗羲隐居讲学、著书立说之地,如今已成为黄宗羲思想传承发展基地。每到冬季,因为梅花盛放,黄宗羲文化园便成了热闹的网红打卡地,双休日、节假日游人如织;平日里,也有不少文化爱好者专程前来,探寻先贤足迹。

位于十五岙自然村的阳明温泉山庄客房。记者 张云霞摄

近年来,陆埠镇加大文旅开发力度,黄宗羲文化园周边配套设施持续完善,周末和节假日期间,市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作为全国五星级饭店、全国金树叶级绿色旅游饭店、浙江省特色文化主题饭店,阳明温泉山庄更是以生态养生为特色,山景温泉、文化体验等服务项目让游客流连忘返。2023年,阳明温泉山庄实施二期改造,新增了“星空温泉”及丰富的客房、宴会厅等,进一步提升了接待品质与体验感。

沿着整洁的东尧河漫步,河道两旁的农家乐、餐饮店鳞次栉比。据介绍,十五岙自然村周边已聚集20余家农家乐,“芝士份子”“问野咖啡”等村咖品牌更是凭借独特的乡野氛围,成为市内外年轻人的心头好。2015年,村民邵富连创办的千丈农庄,如今已成为村里规模最大的农家乐;前两年,他又投入资金升级改造,推出“山里人家”帐篷火锅、自助烧烤,让顾客有了新体验。“95后”陆程泂则怀着对乡野的热爱,将自家农房改造成“村咖”,让林间咖啡香与田园烟火气碰撞出别样风情。

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民生工程的坚实支撑。近年来,南雷村先后实施防汛工程、自来水管道改造、污水纳管、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为乡村旅游“保驾护航”。去年以来,该村投入180万元对白鹤桥工业集聚区及周边实施环境整治提升,完成弱电入地、停车场改造、墙绘创作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今年,总投资100余万元的村文化礼堂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顺利完工,为村民文化活动提供新阵地;该村还利用闲置土地,建成养老服务中心,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运营,每年将为村集体经济增收200万元,努力实现民生改善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从烽火岁月的红色堡垒,到文旅融合的活力乡村,南雷村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也让文旅发展反哺乡村振兴。红色基因与文旅融合“双向奔赴”,让南雷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