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从一条娃娃鱼的发现看我市生态保护工作——“生态警务”模式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画卷

2025-08-25 09:20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张敏
分享

“民警同志,我钓到一条怪鱼,可能是娃娃鱼!”8月17日晚,市公安局鹿亭派出所的报警电话里传来村民急切的声音。原来,晓云村一村民在垂钓时意外捕获一条“怪鱼”,疑似国家保护动物。民警迅速赶到现场进行先期保护,后经市农业农村局鉴定,确认其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大鲵,俗称娃娃鱼。最终,这条娃娃鱼被安全移送至宁波水生动物保护机构妥善安置。

在这起娃娃鱼救助事件中,市公安局创新推行的“生态警务”模式成功守护了我市生态环境,映照出警民携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图景。

去年以来,面对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现实挑战,市公安局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着力构建“生态警务”新模式。该模式以联勤联动为核心,广泛整合社会力量,依托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梁弄四明湖、杭州湾小曹娥海涂三大关键生态区域设立的生态警务站,系统性吸纳网格员、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员、热心志愿者等力量,规范化组建起12支共计124人的生态义警队伍。针对“海涂、河道、水库、林区、矿山、景区、村庄、企业、市场、项目”十类重点场景,市公安局环食药侦大队量身定制精细化的巡查规则与职责清单,并创新建立“一站五机制”工作体系,以生态警务站为支点,整合“规范巡查、联勤处置、线索传递、普法宣教、表彰奖励”五大运行机制,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在实践中,市公安局构建起“义警防+专业打”的打防一体模式,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活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今年7月,生态义警队队员在日常巡逻中,发现几名形迹可疑人员正在林区使用捕网工具,疑似非法捕猎。队员立即将线索上报,陆埠派出所民警迅速出动,当场抓获犯罪嫌疑人张某等人,并查获捕鸟网等作案工具,成功阻止了其对野生画眉鸟的伤害。

据市公安局环食药侦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全市已破获各类生态相关案件1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4名,其中非法狩猎案13起,成功解救并放归画眉鸟等野生动物92只。

除了严厉打击,市公安局环食药侦大队还主动强化与渔业、林业等职能部门的协作联动,建立了顺畅的野生动物救助与安置渠道,确保娃娃鱼、猫头鹰等国家保护动物得到及时妥善处理。同时,在预防前端深化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常态化对辖区内的农家乐、冷冻仓库、农贸市场、餐饮门店等场所开展联合检查,严查进货、销售、存储环节,坚决堵塞非法加工、销售野生动物的渠道,切断破坏生态的利益链条。在今年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市公安局环食药侦大队联合生态义警队及我市渔业部门开展“百万鱼苗护母亲河”活动,将86万尾花白鲢鱼苗投入姚江。这些鱼苗将在水中繁衍生息,构建起动态的水体净化系统。

有效震慑破坏生态行为,既要依法严“打”,更要以打促“防”,增强全民生态保护意识。结合辖区山多林密、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特点,市公安局环食药侦大队会同生态义警队、各派出所民警辅警,深入林场、旅游景区、山区村民家中,常态化开展生态保护宣传。他们通过大喇叭播放音频、发放宣传册、面对面讲述真实案例等方式,向群众普及保护野生动物的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教育活动,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效引导他们从“旁观者”转变为保护生态多样性的“宣传员”和“践行者”。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