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40年 奋进新征程|四十年奋斗织就细密坚韧社保网 幸福余姚交出高分民生答卷
制图:邵天骊
在自家小店里整理货品、烧几个菜与家人同享、跟街坊邻居一起聊天……这是63岁的梁弄镇白水冲村村民黄巧芬平淡而幸福的一天。2010年,当工作人员第一次上门讲解社保政策时,她将信将疑地参加了最低档社保。几年后,对政策有了信心的她主动补缴3.8万元提高档位。如今,每月557元的养老金让她心里格外踏实:“这笔钱平时买点吃的用的绰绰有余,之前补缴的钱五六年就能‘回本’,国家政策真好!”
黄巧芬的安全感,正是我市四十年社保体系建设最温暖的注脚。
从1986年起步探索至今,一张覆盖全民、权责清晰、保障有力的社会保障网在四明大地铺展延伸,成为支撑百姓美好生活的坚实基础。
破冰拓荒:
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艰难转身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计划经济下“单位包办”的保障模式开始松动。“钱交给单位才靠谱,交给社会没底!”社保改革亲历者、原市人社局党委委员、市社保中心主任何琪钧回忆,当时思想阻力重重,尤其一些经营困难的集体企业抵触强烈,“连工资都快发不出了,哪有钱缴社保?”
改革破冰,需要智慧与担当。我市采取“先试点、树典型、强宣传”策略——先在效益好的国营大厂试点,每月公开社保收支明细,让职工看到“退休金与单位兴衰脱钩”带来的实惠。与此同时,政府牵头为企业算清“长远账”:某厂过去退休金支出占利润的15%,纳入统筹后实现减负。试点成功经验通过媒体宣传,逐渐深入人心。
1993年9月,一场静水流深的变革发生: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正式建立。何琪钧至今难忘首次发放个人账户手册时的场景:排队领手册的职工队伍一直排到劳动局门口。一位纺织女工反复摩挲着刚领到的手册说:“拿到个人账户手册,心里踏实多了。”这本手册,标志着职工社保权益从模糊的单位管理迈向清晰的个人所有,为日后的全国统筹埋下了伏笔。
扩面攻坚:
制度覆盖“一个都不能少”
改革步伐从未停歇,扩面成为主旋律。1994年,我市率先将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纳入养老保险体系,阻力依然巨大:私营企业主认为“员工流动大,参保是替别人养‘外人’”;个体户则担忧“今天赚钱明天赔,缴费断了就白缴”。
为此,人社干部们带着政策深入园区、商街,耐心释疑解惑。他们向企业主分析参保对提升员工忠诚度、优化企业形象的益处;为个体户量身定制灵活的参保方案。在他们的努力下,参保人数越来越多。一位个体服装店主从坚决抵制到主动参保,后来还成了义务宣传员,带动了整条街的商户参保。
随着改革的深入,全市社保网越织越密。2009年,我市成为全国新农保试点,出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2010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一场涉及近两万人的平稳过渡——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农民养老保障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成功“三轨并一”。面对城镇老人怕待遇降、农民忧负担增等疑虑,人社部门进行了精心设计:待遇就高不就低,为农民保留低缴费档次,月养老金保底增加40元。最终,制度壁垒成功打破,城乡鸿沟喜获弥合。
提质增效:
从“有保障”迈向“更安心”
截至目前,我市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达44.3万人,是1989年的10倍多;平均养老金达2792.3元,较1989年翻了近30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8.41万人,基础养老金从2009年的70元跃升至370元。全市户籍人员参保率高达96.75%,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如今,我市社保工作重心正从“广覆盖”转向“提质量”,制度设计充满温度:居民养老有7档可选,政府按档补贴,最高年补700元;困难群体享受财政代缴——残疾等级三、四级及低保边缘户代缴200元,特困、重残、低保对象代缴300元。
其间,我市积极应用数字技术,为服务注入加速度:推出社保服务“一网通办”“就近办”,打造“15分钟服务圈”;养老保险跨省转移接续时限缩短60%;省内实现“一人一账户”,自动拦截重复参保;即将推进的“社保微管家”智能服务,将让退休办理迈入“无感”时代。
从白水冲村黄巧芬用养老金采买生活用品的满足,到纺织女工退休后领取养老金的安稳,再到个体服装店主带着大家获得托底保障的笃定……余姚社保四十年的跃迁,是一部制度破冰、扩面提质的奋斗史,更是一首以市民群众为中心的民生叙事诗。
如今,这张日益细密坚韧的保障网,正默默传递着城市的温度,托举起我市争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县域样板的信心与底气。当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从理想照进现实,幸福余姚的民生答卷,墨色正浓,温暖绵长。
编辑、 一审:鲍飘 二审:沈媛仪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