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40年 奋进新征程|四十年城市焕新颜
四十年,之于历史长河,不过是白驹过隙;四十年,之于一座城市,却是看得见的焕然一新。
“山水文心·魅力三江”城市新区风貌区。市住建局供图
今年,余姚迎来了撤县设市40周年。40年间,这座城市用心书写了波澜壮阔的篇章,从曾经的古朴小城蜕变为如今充满活力与魅力的现代化城市。
“那时候城区很小,你看到的现在城区不少地方,当时大多是农田。路也窄,我记得江南直街(今南雷路)最窄处才几米宽。”日前,阳明街道龙泉社区山西新村75岁居民严金泉回忆40年前的城区模样,有些感慨。
“中心城区建筑大多只有四五层楼高。”老人笑着说,“撤县设市后,余姚发展是真快啊!”
时光回溯到1985年,那时的余姚,建成区面积不足6.41平方公里。同年7月,余姚撤县设市,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纪元。1987年,13层的余姚大厦建成,成为当时城区最高的建筑,也成为城市向上生长的一个标志。
1988年至2000年,产业和人口加快向城市集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这一时期,余姚的住房建设成为发展重点。富巷、舜北、南园、江南新城等住宅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新建住宅多为成套住宅。与1988年初城区人均居住面积仅7.27平方米、住宅总面积123.43万平方米相比,居民居住条件大大改善。
随着住宅建设加速,城市路网建设同步突破。城区主干道从十字架构向多轴扩展,皇山桥重建、阳明东路延伸加宽,打通城市东大门;实施新建北路北延,又新建了大黄桥路、世南路、四明路、西环路,建设南雷南路成为城市的形象工程,城市道路更加畅通。
城区大型公共建筑也不断增加,太平洋大酒店、河姆渡宾馆、新余姚中学等一栋栋标志性建筑相继落成。与此同时,龙山公园、胜归山公园实施改造,街头绿地不断增多,城市的“绿肺”持续扩容。
玉皇山航拍。市住建局供图
进入21世纪,余姚城市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且更加注重品质提升和全面发展,推动城市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头十年,城市骨架持续拉伸,新建干道与道路改造、提升同步推进,路网拓宽、延伸推动城市框架扩容;居住品质方面,住宅建设从多层向高层跃升,小区配置进一步完善,至2010年底,居民人均住宅面积提升至33.5平方米。与此同时,新建了阳明公园、兰墅公园、兰江广场等公园绿地,营造出水清、地绿、景美的人居环境。
其间,新余姚宾馆、市人民医院、余姚博物馆、全民健身中心等一批现代化公共建筑拔地而起,成为城市新地标,扮靓了城市,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市民生活质量。
2010年以来,余姚城市发展按下“升级键”——通过持续完善功能、提升品质,基础设施迭代升级,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交通网络日益畅通,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的日子也越过越舒心。
文化载体建设亮点突出。阳明古镇、公共文化中心等精品项目建成投用,既彰显了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成为展示余姚形象的鲜活名片。
城市更新多维推进。一方面,余姚稳步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另一方面,着力开展未来社区、口袋公园、城乡风貌样板区建设,全面推进老旧住宅电梯更新与加装等民生实事,让城市既有“颜值”更有“温度”,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城区南雷南路航拍图。 市住建局供图
交通路网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长安路、宪卿第路、世南西路延伸段、丰山路、子陵路等一批道路完成提升改造;多个堵点路口和“断头路”被打通;南雷南路、中山南路南延等市政道路建设使出行环境、城市形象不断优化。截至2024年底,全市城区公共停车位3.4万余个,城市交通承载力大幅度提升。
城市人居环境的持续升级。品质住宅区与现代化高楼交相辉映,勾勒出舒展优美的城市天际线。一批批高品质住宅小区的建成,既为城市增添了亮色,也切实改善了市民居住条件。
住房保障工作成效亮眼。持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截至目前,余姚共有保障性租赁住房24339套,惠及1.7万余人,让众多住房困难家庭圆了“安居梦”。
40年风雨兼程,40年砥砺前行。余姚建成区面积从不足6.41平方公里扩展至54.22平方公里,城市能级持续跃升,功能品质全面提升。站在撤县设市40周年的新起点上,这座城市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未来。
当前,余姚正全面推进“小而美、优而雅、精而特”的品质城市建设。浙江万里学院余姚校区等重大项目相继开工,黄山未来社区等重点区块加快建设;龙泉山、府前路、武胜门“一山两街区”活力复兴工程积极推进,老旧小区和城中村改造稳步实施,城乡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惠民实事,正在将群众的美好期待转化为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