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品读余姚⑮|千载梁弄韵味长

2025-07-31 11:16 来源: 姚界客户端 伊 豆
分享

《余姚日报》版面图

四明湖风光 吴大庆 拍摄

01

古镇梁弄素以古道、溪流、飞瀑等自然风光著称于世。历史上,梁弄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驿站,这里不仅有被誉为“浙东第二藏书楼”的五桂楼、宋墓石雕等历史古迹,更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心脏”。它犹如浙东大地上的玛瑙,牢牢镌刻在青山绿水间。

梁弄,又称梁冯,是浙东文化重镇,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因姓梁和姓冯的两位祖先最先在此居住,得名梁冯,又因镇上有99条弄堂,后被称为梁弄。

波光粼粼的四明湖是靓丽梁弄的一张名片,而清波、白鹭、芦苇、池杉是四明湖跳动的音符。

池杉是一种亲水植物,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站在水中。春季,杉树抽芽展枝,金字塔般的造型像举着翠绿的巨伞。饱满的阳光为夏季的杉树着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像画家不小心打翻了油彩,满世界油绿锃亮。秋天的池杉林犹如水滴里长出的童话世界、天空播下的彩虹,孕了花气和水汽,又似一支狼豪泼墨而出,在大地的宣纸上,一笔一春秋。

你听,这里有翅膀的飞鸣,还有排箫的清韵。枝干挺拔着一种旺盛的斗志与伟岸的体魄。青黄、红绿杂陈的叶子更似梵高泼墨绘制的向日葵,散发着浓烈的墨香。白鹭的翅膀剪开流水,打翻一湾深藏的彩墨,稻浪翻飞的金光里闪出几粒虫鸣。

时光之手,轻轻抖落一幅江南水乡的静美画轴。

02

进入古镇,巷陌纵横,古老的建筑星罗棋布。小河流水潺潺,弄堂弯弯曲曲,老街十字相交,至今仍保留着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格局。

沿街有打面、烧酒等作坊,这些老旧的作坊依然以朴素的面貌,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这条老街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正蒙街。

撑着花伞,走在雨中的古镇里,湿漉漉的青苔攀在斑驳的老墙上,恰如滴落在千年宣纸上的乡愁,更似远方游子的双眸。

古旧的雕花眠床上铺着青色碎花的被子,安详的时光在洞开的门窗里静静流淌,简朴干净的院落偶尔有一两支桃花探出一角粉墙。走在桃树下,仿佛走进了前世的画面:“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如今,老街上居住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正是午饭时分,八仙桌上摆放的尽是令城里人馋涎的美味:红的是竹笋炖猪肉,绿的是马兰头炒笋丝,黄绿相间的是香椿炒蛋……这些看似粗粝的食物盛放在一只只粗瓷大碗里,山里的日子瞬间升腾起烟火气。

沿正蒙街东行,阵阵古风扑面而来,青瓦褐檐,雕梁画栋。拥有“浙东第二藏书楼”美誉的五桂楼就坐落在正蒙街上。

这座气势恢宏的藏书楼是梁弄人黄澄量,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建造而成的。据说,黄氏远祖有兄弟五人,同科中举,故称“五桂楼”。

黄氏不仅愿意分享所藏之书,供人阅读,还为前来读书的学子提供食宿。据光绪《余姚县志》记载:“五桂楼聚书五万余卷。邑知名士诸开泉、胡芹、史梦蛟、吕迪辈交器重。子肇震,字伯器,踵父购书,复增万余卷。”在黄澄量看来:“积财与子孙,不如楹书与子孙。”

与五桂楼遥相呼应的,是百年老校正蒙学堂以及底蕴深厚的韬奋书店。这些散发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古老建筑向游人细诉小镇厚重的文化底蕴。

据说,这里还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驿站。随行的朋友说,现在,这个人口不足4万的小镇拥有上千名诗词爱好者。因此,小镇还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诗词之乡”的称号。

我的心顿时朗润起来,明白这条老街因何叫“正蒙”了——蒙以养正,诗韵为先。

03

步出古镇,驱车4公里便是白水冲瀑布了。远远望去,一帘飞瀑从高处飞泻而下,形若白龙飞天,声若沉雷震地,蔚为壮观。

白水山,又名白山,传说有白公在此修炼得道而得名。山上有冶山、屏风、石屋、云根四峰,石屋峰怪石嶙峋、峭壁悬崖,云根峰苍翠夺目、流泉生辉。元代赵澹山这样赞美它:“玉龙吼山山为开,悬涛迸出翻崔嵬。回风便可作飞雨,共听万壑鸣惊雷。”这一带终年云雾缭绕,形成数里长的云带,人们南来北往,仿佛飘浮在云海之中,故称“过云”。

我的脚步欢腾起来,攀过“过云岩”,越过“过云桥”,好似成了一朵轻翔的白云。

白水山环境清幽、景色秀丽,这里产的茶叶称为“瀑布仙茗”。茶圣陆羽曾在此多次寻访探幽,并将其载入《茶经》:“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听闻这个典故,我对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叹为观止。

行走在青山绿水间,呼吸着清新的茶香和花香,顿觉心旷神怡。采茶时节,三三两两的采茶姑娘背着背篓,哼着小曲,穿梭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的茶园中,恍如一群下凡的仙子,她们的纤指轻舞在翠玉铺成的琴键上,弹出一支支欢快的采茶舞曲……

羊额岭,听到这个名词,你心里会发毛吗?宋代诗人戴表元在《四明山中十绝·羊额岭》中这样描述羊额岭:“两颊棱棱额下分,更无坳处可藏云。西风怕夺行人眼,荞麦满山铺锦云。”抬眼望去,大山犹如一只健硕的青羊,巨大的“额顶”正隐在云端。因为是第一次徒步登顶,我心里实在没底。

步入古道,两边山崖壁立,竹木参天,耳旁鸟雀啁啾、流水潺潺,宛若琴声。姚江舜水就是从这里起步,曲曲折折,潺潺湲湲,带着山的清新,携着岭的质朴,一路欢歌,东流入海。

羊额古道仿佛仙子遗落的一条丝带,这美丽的诗路花雨中,曾走来李白、杜甫、贺知章、皮日休……辛稼轩也到过这里吧?不然,他何来“我见青山多妩媚”的名句?他眼中妩媚的青山,只有江南才有啊!

行至不到一半,汗水已经湿透了衣衫。古道素有“浙东天梯”之称,宽约两米,用块石或卵石铺筑,时而贴山,时而傍溪,就这样梯级层层,步步连接,蜿蜒而上。空谷的风吹起,山鸣谷应,像谁吹奏着悠远、苍凉的爱尔兰长笛,又仿佛历史老人诉说着古道曾经的沧桑和神话。

据史书记载,这条古道是通往鄞州、奉化、嵊州、上虞的咽喉要道,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也是远古江南的“茶马古道”吧?当年,山里人将山里的笋、竹子、山果、茶叶挑到梁弄,换回盐、布和其他居家用品挑进大山。这条古道洒满了多少汗水!

04

抗日战争时期,以梁弄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作为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谱写了壮丽诗篇。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踏进当年在浙东大地燃起抗日烽火的红色土地。

中共浙东区委旧址坐落在风景秀丽的横坎头村,周围的崇山峻岭、松柏翠竹把革命圣地装点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旧址设在村东一幢坐东朝西、重檐硬山的木结构老式楼房里。进门的一座大理石碑上,镌刻着张爱萍手书的“中国共产党浙东区委员会旧址”的金色行草大字。

我的脚步久久徘徊在浙东银行、浙东报社等革命旧址前,站在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和珍贵的资料前,这些年轻而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永远定格在这里。几十年过去了,浙东报社门墙上的大红星、当年战士们绘制的战斗壁画等依旧清晰可见。

是这些英雄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火热的青春和满腔的鲜血换来了今天安宁幸福的生活。

返回途中,一队队鲜花般的少年举着红旗经过,不远处的烈士陵园矗立在风景秀丽的四明湖畔,我仿佛重回少年时,也站在他们的队列里,像花朵铭刻着蜜蜂、大海铭刻着鱼儿、天空铭刻着飞鸟。

苍山埋忠骨,万世留英名,烈士们的丰功伟绩将代代相传,梁弄也如同一颗红星,永远闪耀在浙东大地上!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