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能人|苏瑾磊:脚踏“风火轮” 谋划新图景
今年杨梅成熟时节,丈亭镇龙丰村“梅二代”苏瑾磊运营的“小梅好拾光基地”正式开门迎客了。占地70亩的“小梅好拾光基地”内,采摘园、咖啡座、露营帐篷错落铺展,杨梅园呈现出一片新图景。
苏瑾磊正在直播卖货。 记者 蔡银欣摄
去年杨梅收获季,苏瑾磊心头压着一座山:他从小在杨梅树下长大,深知梅农们的艰辛,很想为他们做些什么。“村里600多户人家,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杨梅树,有着祖辈积累下来的种植经验,但老梅农居多,他们跟不上时代节奏,无法适应新型的销售模式。”苏瑾磊感慨,再加上杨梅的采摘、保鲜成本过高,很多杨梅烂在了树上。
于是,他联合村里3位有相同想法的“梅二代”,组建了一个“杨梅共富微信群”,邀请了80多位梅农进群,可收可卖,信息互通,一个杨梅季下来,微信群帮梅农卖出了10多万元的杨梅。这微光般的成功,点燃了他心中更大的火种,他希望能把这份能量辐射出去,为杨梅,为家乡,为更多的群众找到更广阔的出路。
今年4月,在镇政府的支持下,苏瑾磊与一支专业运营团队在中国杨梅种质资源圃山脚下圈出一块土地,仅仅两个月,一个集采摘、露营、咖啡、文化于一体的综合空间就揭开了面纱,单日最高可接待游客2000余人。柜台里,杨梅酥、杨梅干、杨梅酒等深加工产品一字排开,为梅农增收寻觅新出路。最诱人的还是饮品区:杨梅荔枝饮果香四溢,杨梅冰椰拿铁冰爽沁脾,所用杨梅皆是当天新鲜采摘的,一口喝下去,山野的酸甜直抵肺腑。
不过,对苏瑾磊而言,开业庆典的喧腾不过是新一轮奔忙的序曲。整个杨梅季,他像一枚高速运转的陀螺,脚不沾地。凌晨四点多,他便已在自家杨梅山上弯腰忙碌;日头稍升,转头扎进营地事务,随后又在打包车间忙到深夜。线上线下,都是战场。
早在杨梅季拉开序幕前,他便在视频号上传了精心策划的短视频,将家乡杨梅与山野意趣推送至万千屏幕前,最高一条浏览量直冲20万大关。来自宁波的采风摄影师王永国,正是被视频里的那份真诚打动,专程赶来记录这片土地上的新故事。“这不仅为杨梅挣得响亮的名声,更点燃了新业态,让周边区域看到了新业态激活乡土经济的可能。”王永国感叹。
随着枝头杨梅渐疏,苏瑾磊终于可以喘口气了。基地运营渐入正轨,但杨梅季的热闹并非终点,露天电影、日式烧鸟、乐队驻唱……更多元的消费场景正在接力登场。“在我的设想里,‘小梅好拾光基地’一年四季都有‘料’,不止是采摘后闲坐片刻的驿站,也是市民、游客日常流连忘返的生活据点。”苏瑾磊满怀信心地说。
山风拂过初具规模的营地,也吹动着苏瑾磊心中更大的愿景,他希望家乡越来越好,能留住更多年轻人。基地正在申请省级青年入乡实践站点,特意招聘3位即将迈入大学校门的本地青年。“环境好,工作有意思,关键是就在家门口!”准大学生钟煌涛笑着说。
这个初夏,苏瑾磊不出所料又晒得黝黑。他从不断拓宽杨梅销路开始,到栽种一片四季不息的山间欢笑,期间或许有压力和迷茫,但仍充满干劲和期待。同时,他也用汗水和远见证明:用青春和责任交织的力量,足以唤醒沉睡的山林,为共同富裕的未来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