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能人|杨国勋:多元种植 一田多收
清晨5点,马渚镇的田野还笼罩在薄雾中,瑶街弄村村民杨国勋已提着竹篮在菌菇地里忙碌起来。他轻轻拨开覆盖的稻草,一簇簇肥厚的大球盖菇探出圆润的“脑袋”。“这些菌菇是2月底种下的,它的生长期很快,大约38天左右就可以成熟采摘。”杨国勋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大球盖菇收完后就要平整土地,种单季稻、玉米等农作物了。”
杨国勋正在地里采收大球盖菇。 记者 张云霞摄
去年,在市科技局和马渚镇农业农村办的关心指导下,杨国勋创新采用“稻菌轮作”模式,建立起大球盖菇稻田稻草种植示范基地。“我们用发酵稻草覆盖菌床,既防虫卵又替代化肥。”他捧起一朵大球盖菇介绍,“这样种出来的菇绿色健康,周边饭店都抢着要。”大球盖菇每天能销售15公斤左右,每公斤40元。目前,杨国勋只种植了一亩多地的大球盖菇,他计划明年扩大种植规模。“感谢市、镇两级农技干部为我们推荐了这么好的项目,试种期间他们还经常上门开展技术指导。”杨国勋说。
大球盖菇,是一种兼具食用和药用价值的真菌,具有补充营养、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强体质等功效与作用,对身体健康有一定好处。因其菌盖表面为红色、菌柄白色,而且味道鲜香浓郁、脆嫩爽滑,与珍稀野生菌松茸长相接近、味道也相似,所以很多人形象地称之为“赤松茸”。
“诸老师教我控制湿度、温度,连采摘时机都手把手地指导。”杨国勋说,在试种过程中,马渚镇农业农村办干部、高级农业师诸惠芬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稻菌轮作是依据粮食、食用菌的不同茬口,利用统一的光温条件和土地资源,实行菌渣再还田的一种环保高效轮作模式。”
6年多来,诸惠芬一直在研究和推广大球盖菇等食用菌的种植技术,“稻菌轮作优势明显,一是可以减轻食用菌土壤病害,二是菌渣还田,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氮肥使用量。有资料表明,与种单季稻相比,菌稻轮作每一亩可新增产值3.5万元,净利润达到1.5万元以上。”在她的积极推广下,目前,马渚镇大球盖菇种植户已发展至17户,其中规模化种植户4户,预计下半年种植面积将突破20亩,亩产1500公斤以上。同时,马渚镇发展服务办还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与辖区食品配送公司、社区团购开展合作,拓展大球盖菇的销售渠道。
走进杨国勋的农场,仿佛打开了一个“农业百宝箱”:30亩水稻、4亩水蜜桃、40亩瓜田错落有致,新试种的油蟠桃和“红美人”柑橘长势喜人。“这几天西瓜大量上市,一天能卖2500多公斤。”杨国勋擦着汗说,“搞农业要像下棋一样,得动脑筋,提前布局每个季节的作物。”
望着田里的菌菇,杨国勋对未来充满期待:“听说镇里要帮我们引进烘干机等设备,以后能做菌菇干和罐头了。”据了解,下一步,马渚镇将依托市科技局课题和资金支持,大力发展大球盖菇深加工产业,让农户分享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
从传统稻农到多元种植能手,杨国勋的转型之路印证了“科技兴农”的蓬勃力量。他用勤劳和智慧,绘就了一幅“一田多收、四季增收”的现代农业新图景。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