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余姚⑭|市工人文化宫:一座城的记忆与新生
《余姚日报》版面图
人民东路的工人文化宫
市工人文化宫,如同时光的传送门,深深地镶嵌在无数余姚人的记忆中。它不仅是工人求知的殿堂,更是心灵的港湾,让每一位踏入者都能感受到文化的熏陶与精神的滋养。
工人路的工人文化宫
一座城市,一座地标,几代职工,几多记忆,就这样缠缠绕绕,绾结了那个年代的情怀和印记,赓续了新时代职工文化生活的新篇章。
刚出版的《余姚市工会志》中记载,市工人文化宫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1950年2月,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根据形势需要,建立县职工业余文工团,下设文艺等5个组,各级镇工会也先后建立职工业余剧团。1952年6月,县工人俱乐部成立,配备专职管理员3人。县工人俱乐部成立伊始,设在工人路附近的邵家花园的一进院子里,组建了图书管理、文娱、体育等活动小组,后来发展到图书阅览、生产宣传、舞蹈、音乐等活动小组。
“那时候,没有手机、网络,广播、电视也没有普及,工作之余有一个可以看书学习、强身健体、唱歌跳舞的好去处,自然受到职工群众的欢迎。”作为老工会人,陈营江参与了《余姚市工会志》的编撰工作,在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时常常感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人俱乐部的场地有限,设施设备也很简陋,但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正因如此,1956年、1960年,县工人俱乐部曾两次扩建。1956年,县工人俱乐部新建平房20余间、700余平方米。1960年,县总工会建造3000个座位的大礼堂和200个座位的会议室,全县先后建有基层俱乐部49家、图书阅览室86个、职工业余文工团15个、文艺活动创作组14个、篮球队27个。
1966年,县工人俱乐部因场地设施被占用而停办。直至1973年10月,县总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后,县工人俱乐部的各项活动才重启。1974年8月,县工人俱乐部更名为县工人文化宫。
随着时间的推移,县工人文化宫原有的活动场地远远不能满足职工群众的需求,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县工人文化宫北面篮球场地块建设一幢新的活动大楼。1984年12月26日,人民东路的县工人文化宫新大楼正式对外开放。1985年7月,县工人文化宫更名为市工人文化宫。占据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姚城中心位置的五层大楼吸引了无数年轻人。
1988年7月,市总工会在原工人俱乐部旧址改扩建职工业余学校。1990年以后,学校陆续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计算机、涉外文秘、外语、机械、电子等专业课程,同时开设职业高中班、大专班、本科班;1999年开始,陆续举办高等成人职业技术教学班,并免费为下岗失业职工开展培训。
进入新世纪,职工业余学校继续发挥在职工技能培训上的优势,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有效增加企业培训供给,为促进就业、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赋能增效。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对专业能力提升的期待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抓紧一切机会提升自己,职工业余学校的夜晚总是灯火通明,成为城市里一座探求知识与成长的灯塔。
2024年4月15日,陪伴了几代余姚人的工人路44号旧址正式“退休”,市工人文化宫拆迁,置换到南兰江西路360号(五·一文化公园)的新址。这一刻,职工们既有对旧址的不舍与眷恋,又有对新址的憧憬与期待。旧址的每个角落都承载着他们的回忆,那斑驳的墙壁仿佛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而新址仿佛一扇通向未来的金色大门,正等待着他们去开启全新的文化征程。
南兰江西路的新工人文化宫
新工人文化宫是两层的船型建筑,占地面积近70亩,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与周边的全民健身中心、最良江、兰墅大桥及新建小区相互辉映,构成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它不仅面积扩大了,还增设了许多服务功能。走进一楼,现代化的歌舞排练厅宽敞明亮,技能培训教室先进的影音设备一应俱全,职工服务中心可办理医疗互助保障、疗休养、工会法人登记、劳模服务咨询、职工维权等。二楼有一个可容纳170名观众的“五一剧院”以及总面积达800平方米的两个乒乓球馆,还设有专业的声控室、演员化妆室以及贵宾室。无论是举办各类教育培训及会议活动,还是精彩的文艺汇演、体育赛事,这里都能轻松应对,为各类活动提供最优质的硬件设施支持。
新工人文化宫还巧妙地融入了劳模文化主题公园的元素。西门口劳模群英像栩栩如生,是余姚众多劳模的代表,或身着工装,手握工具,眼神坚定而专注,或伏案疾书,为创新设计而深思,每个细节都诠释着劳模精神的内涵。东侧的“五一书屋”设有图书区、文创区、沙龙区、休闲区等4个区,有近3万册藏书,以满足职工群众多样化的阅读需求,还经常举办读书分享和文学沙龙等活动,促进职工间的文化交流与分享。南门口的景观长廊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沿着长廊漫步,墙壁上一幅幅生动的浮雕、电子屏幕里一张张珍贵的照片讲述着余姚工运历史、劳模风采以及工人在不同岗位上拼搏奋斗的感人瞬间,让职工群众在休闲赏玩的同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感染与熏陶,汲取积极奋进的力量。
到了夜晚,五·一文化公园灯光闪烁,化身为市民生态观光、绿色休闲、正心修身、涵养文化的热门打卡地,大人、小孩的欢声笑语回荡在夜空中,为城市增添了无尽的活力与生机。
市工人文化宫始终是“时髦”的代名词,陪伴余姚人从青涩走向成熟,见证了他们的成长轨迹,也珍藏了他们对流行文化生活的最初记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市的工人文化宫常常举办讲座、展览、培训,跳舞、碰碰车等活动不时喧腾。逢年过节,这里是最热闹的地方,职工扶老携幼,兴高彩烈地来看灯展、猜谜语、跳舞、溜冰……
“人民东路的新大楼成了那个时代姚城的娱乐文化地标建筑,也是职工文化娱乐的聚集地。”今年76岁的楼志灿是1981年到县工人文化宫工作的,两度担任主任,“之前受场地限制,活动形式不多,规模也不大。建起新大楼后,我们可以承办全市的大型文体活动了。”
1986年,市工人文化宫举行职工声乐比赛。
楼志灿很愿意分享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事。“我们把能利用起来的场地都利用起来了,开起了舞厅、录像放映厅、图书阅览室、卡拉OK厅、溜冰场、乒乓球室、台球房,还组织了春节游园会、元宵灯展以及拔河、篮球、乒乓球、棋牌比赛,还有合唱赛、声乐赛,加上配合各系统的宣传演出和各种职工培训……活动多、人手不够,就请基层工会的人帮忙,一年到头,真正做到了365天‘不打烊’。”楼志灿感慨地说,“那时总有使不完的劲,全社会的人都在努力,我们干职工群众文化工作的也有一种使命——与时代同行,为发展助力。”努力付出终有回报,我市的工人文化宫曾多次获得省、宁波市“先进工人文化宫”称号。
曾经,陈海燕住在人民东路附近,过了人民桥就到工人文化宫了。“小时候,我们放学后常去那里玩。后来参加工作了,我约上投缘的伙伴去4楼的白天鹅舞厅学跳舞。”陈海燕回忆,“舞厅门票最初才5毛一张,算是姚城最便宜的,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都能消费得起,也都喜欢赶这个时髦。所以,舞厅里人挤人,跳舞时被碰一下、踩一脚是常有的事。年轻人活力足,跳完舞,我们就到楼下的溜冰场继续折腾,玩尽兴了才回家。”
那时,陈明焕30多岁,工余时间参加了工人文化宫锅炉司炉证的培训,将学习中遇到的合理搭配燃烧值不一样的煤可以提高燃料效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并以此向厂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厂部采纳了这个建议,将大同煤和长广煤按1:1的比例共同使用,果然节约了成本,创造了可观的效益。
和陈海燕、陈明焕一样,只要提起市工人文化宫,很多“60后”“70后”“80后”会露出无比幸福的表情。对他们来说,那是学习、娱乐、休闲的好去处,甚至有些人的爱情也是在这里萌芽。
上世纪90年代初,市工人文化宫与市文联举办全市青年文学系列讲座,一座难求。“第一期讲座,哗啦啦涌进上百人,3楼的教室根本容纳不下,只能临时换到2楼的图书阅览室,位置还是不够,很多人就站着听了2个多小时。”当年编辑《工人文化宫月报》的王旭明清楚地记得,“在那个年代,工人文化宫不仅是求知青年的‘加油站’,也被视为‘诗意的栖居地’,从这里走出了本土艺术家、文学家和岗位技术能手,他们中的很多人早已成为余姚、宁波、全省乃至全国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市工人文化宫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努力创新发展模式,为职工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职工需求在哪里,就把阵地建到哪里。市工人文化宫积极探索“一宫多点”的“1+N”阵地建设模式,打造了工人文化宫和“5+X”小三级职工活动体系,包含5个乡镇级职工活动中心、20个区域性(行业性)职工活动站、5个企业文化驿站、105家企业职工俱乐部、230家职工书屋、10条职工健康步道、2个健康主体文化公园、遍布87个户外劳动者驿站及13个片区服务站的基层网点。这一布局精准落实了“阵地联建、资源联享、活动联办”理念,基本实现“15分钟职工文化活动圈”的全域覆盖。
进入新时代,市工人文化宫积极创新,突出企业主体,推出职工主角,打响职工文化活动特色品牌。
市职工艺术团的合唱团队在新工人文化宫的歌舞排练厅里排练。
一方面,建立由专业文艺骨干领衔、基层优秀文艺团队为主体的市职工艺术团,通过现场策划、培训辅导、节目派送、主题节目创作等多种形式,为全市基层单位的大型职工文艺演出提供综合性的服务,还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节目的“资源库”,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目前,我市共组建职工文艺演出团队10支,其中乐队3支、舞蹈队2支、合唱队2支、民间艺术团队3支,近百个职工自编自导的优秀文艺节目入选市职工艺术团的节目库。市职工艺术团每周都在排练,为每一次登台积极准备着。
“姚工学堂”公益课上,职工们正在学习花艺。
另一方面,做优做强“姚工学堂”公益培训品牌,聚焦健康之美、劳动之美、文化之美,持续开展涵盖文体艺术、传统文化、健康养生、球类运动、舞蹈健身等内容的春、秋两季系列活动。2024年第一期“姚工学堂”推出18门课程,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增设许多特色课程,古筝、瑜伽、手机短视频拍摄等课程很受欢迎,474个名额仅40秒就被一抢而空。据统计,“姚工学堂”一年来已累计培训职工超过5000人次,并实施“走出去”战略,将优质课程送至园区、企业和社区,通过不断延伸的服务触角,持续扩大市工人文化宫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一次又一次培训不仅提升了职工的技能和身体素质,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促进了职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70多年来,市工人文化宫历经风雨,但始终坚守着“职工的学校和乐园”这一初心。它见证了余姚的变迁,承载着几代人的美好回忆。相信未来,它将继续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光发热,成为余姚永恒的文化坐标。
图片由市工人文化宫提供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