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万千气象40春

2025-07-16 10:14 来源: 姚界客户端 王润 刘文治 胡建东 胡格格 苏英英 楼晓凌 邵天骊 余建昇
分享

《余姚日报》版面图

礼赞

时间的刻度,一度一个故事。

你缩小了看,只觉日子流金般闪烁。

放大了看,才道度度留痕、满目皆春。

1985年,余姚撤县设市的文件宛若一份新生证明,

宣告着这个历史悠久的小城,迎来了新的开篇。

他明明有着7000年的厚重底蕴,却醉心于奋勇争先的干事氛围;

他明明深藏着数不尽的文韬武略,却孜孜不倦于一次次拔节生长。

往回望望,

阳明故里的青石板上还有先生讲学的足迹,

四海宾朋聊的都是四先贤的思想;

向前看看,

时代洪流和民营企业互相拍打,

年年新月月新日日新朝夕上演。

在这十年,

从头开始、从新出发、从零迈步,

稚童虽小,但一切都是欣欣然的模样。

1995年,恰是少年时光。

家庭作坊里的叮叮当当,

火车站旁塑料商贩的卖力吆喝,

四明山里通了油路的轰隆作响,

铺垫着河姆渡遗址的骨哨、先民欢乐的舞蹈,

全都成为了他成长的背景声。

青春期的躁动与千百台冲床同鸣,

朝气蒸腾在清晨又不肯散于日暮,

大街小巷回荡着成千上万“我要当老板”的心声。

十几岁的少年心中有一团火,

映红了山、照烫了水,

牵引着四明大地的心跳与脉搏,

如鼓点般咚咚作响。

2005年,青年的他将世界无限放大。

从城乡间的畅通无阻,

到搭着呼啸的高铁去往大江南北;

从满怀希望地带着最好的产品出去看看,

到领着各色人群回来生活创业,

他的步子越迈越大、步伐越来越稳,

悸动的心却逐渐平稳。

扬帆远航,他更愿意做一名沉着冷静的航手。

即使雨雪、即使洪涝,

都让他在困境中学会自立自强。

有言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这十年,

彩虹实为珍贵,风雨亦是勋章。

2015年,而立的他更懂什么是爱和担当。

是“阿拉一起来”托起的平安幸福,

是存储在“道德银行”的辛勤付出与美好收获,

是沐浴着晚风带家人看一出精彩剧目,

是众志成城建设家园的坚定信念,

更是两度去信与回信之间化不开的牵挂。

爱与被爱的课题长久置于案头,

每页纸张镌刻着百万人民的期盼。

他写写划划、常念常新,

思思索索、不舍昼夜。

你问他中年人的责任问他肩膀上的分量,

他风尘仆仆,用行动作答。

如果10岁是后生可畏,

20岁是敢拼敢闯,30岁是乘风破浪,

那么40岁,是从容笃定、心有远方。

这是因为,

我们对经济发展的前行航向不惑,誓以不息韧性看见前路光明;

我们对民生福祉的发力方向不惑,要让幸福城市的百姓为幸福代言;

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坚定导向不惑,必将向着现代化美好活力“最名邑”的目标奋进。

不沉迷于过往荣耀,不忧患于未来挑战,

四十,澎湃余姚正当年。

数据

巨变

江南直街

南雷南路

府前路

阳明古镇

高铁北站原地块

高铁新城

原市人民医院

现市人民医院

公共文化中心建设工地

公共文化中心

塑料市场

中塑国际会展中心

海涂

中意宁波生态园

事件

1985年

7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余姚撤县设市。

8月20日,撤县设市大会在县人民大会堂举行。

全市财政收入突破1亿元。

1987年-1989年

余姚人民广播电台和余姚电视台相继成立。之后,《余姚报》复刊。

1990年

5月22日,我市首次在深圳举行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开启外贸发展新篇章。

1991年

秋冬,余姚启动实施姚江北排工程。

1992年

11月30日,我市三资企业超过100家,

投资规模居宁波各县(市、区)之首。

1993年

5月,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落成开馆。

6月,全省县级市首家五星级酒店

——宁波太平洋大酒店开工建设。

1995年

姚西北改水工程启动建设,从此,姚西北人民喝上了清洁的自来水。

1996年

12月,杭甬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余姚加快融入杭州、宁波都市圈。

1997年

1月,四明山、大岚两个乡镇摘掉贫困帽子,余姚全面消除贫困镇。

1998年

8月,四明山区全部实现“油路上山”。

1999年

秋,第一届中国塑料博览会成功举行。次年,中国塑料城会展中心竣工。

2001年

9月,城区行政区划调整,设立四个街道办事处。

2002年

7月,泗门镇被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2003年

1月13日,我市荣获“浙江省文明城市”称号。

2004年

6月,举办余姚—中东交流与合作论坛,深化与中东地区经贸合作。

2005年

2月,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入选国家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006年

我市实际利用外资达3.6亿美元,位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一。

2007年

1月,我市首次举办“感动余姚”新闻人物、“余姚经济风云人物”评选表彰活动。

2008年

7月,余姚市人民医院新院全面建成投用,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全市人民众志成城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并积极支援汶川地震灾区。

2009年

12月,我市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殊荣。

2010年

2月,高铁新城建设拉开帷幕。7月,杭甬客专余慈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奠基。

2011年

我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2012年

6月,我市率先在宁波市各县市中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

2013年

10月,我市遭受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全市人民谱写可歌可泣的抗洪壮歌。

7月1日,杭甬高铁顺利开通,我市正式进入“高铁时代”。

2014年

9月26日,中意宁波产业园开园。

10月,更名为中意宁波生态园。

2015年

我市247个村(社)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

2016年

6月12日,第三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全球海归千人宁波峰会在我市举行,中国机器人峰会永久会址落户余姚。

2017年

余姚市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成为全省首批、宁波首个获此殊荣的县(市、区)。

2018年

2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梁弄镇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梁弄镇发展进入新阶段。

2019年

余姚市中医医院新院、余姚市妇幼保健院(市第二人民医院)新院相继建成投用。

2020年

全市上下奋力抗击新冠疫情,防疫攻坚战取得重大胜利。

11月,“阳明故里·阳明古镇”项目建设全面启动。

2021年

12月,胜陆公路全线建成通车,余慈同城效应更加明显。

2022年

7月,余姚市公共文化中心建成投用。

2023年

余姚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入选城市更新省级试点名单。

2024年

余姚建立营商环境服务联盟,获评全国“2024营商环境十佳县市”。

见证

01
起航,余姚开启新纪元

讲述人:胡仲光

整理人:韩宇雯

上世纪80年代,撤县设市的浩荡春风吹拂华夏大地,中共余姚县委积极谋划余姚的撤县设市工作。1985年7月16日,国务院作出《关于浙江省撤销余姚县设立余姚市的批复》,同意撤销余姚县,设立县级余姚市。余姚成为宁波市首个县级市。

“现在我宣布:余姚市正式成立了!”同年8月20日,在余姚撤县设市庆祝大会上,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从县人民大会堂传至四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从此,余姚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我于1984年被分配至余姚县委党校,专职教授中共党史。余姚撤县设市后,县委党校升格为市委党校,随着市委、市政府对人才队伍建设的越发重视,党校专门开设了中专班,来自全市各地的后备干部在党校接受为期两年的集中脱产学习,以进一步强素质、提技能、优作风。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走在余姚街头,蓝灰色的中山装和藏青色的工装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色彩鲜艳的喇叭裤、蝙蝠衫、碎花裙;逢年过节,萝卜、白菜不再唱主角,象山港梭子蟹、舟山带鱼涌上余姚人的餐桌;冬冷夏热的瓦片土屋成为历史,花园新村、富巷新村等商品房拔地而起;“出门基本靠走”的时代也一去不返,姚城街头巷尾响起摩托车、小轿车的轰鸣声……

我们不难发现,从余姚县到余姚市,最动人、最深切、最直接的变化,恰恰藏在与百姓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衣、食、住、行里。如今,在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这片土地必将续写更精彩的篇章。

02
发力,余姚智造誉全球

讲述人:丰华

整理人:沈彦汝

1995年到2005年是余姚撤县设市后释放活力、加速发展的第二个十年,也是“大丰”实现关键跃升的黄金十年,我们锐意转型、勇于拼搏、脱胎换骨,从余姚走向世界舞台。“大丰”的成长,就是余姚企业发展壮大的缩影。

1996年开始,宁波大丰影视设备有限公司向更广阔的文体装备领域拓展。我们研发生产了经典剧院座椅、国内首套全自动活动看台,完成了首个舞台机械工程,第一次参与央视春晚舞台机械和座椅工程,逐渐在同行中崭露头角。

2004年,我们成功拿下雅典奥运会七个主场馆的设施承建项目,向世界证明了“余姚制造”的实力。

回望这十年,从一方水土走向了世界,每一步都离不开这座城市的滋养:余姚政府在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推动外贸发展上不遗余力,是我们敢于投入、大胆拓展的坚强后盾;余姚及周边地区高度成熟、协同高效的制造产业链,是我们保障效率、提升质量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余姚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不断优化的人才政策吸引了各方英才汇聚于此。

每个企业家的心中都涌动着深深的感念:余姚托起了我们的梦想,赋予了我们搏击风浪的力量,而这份滋养早已融入余姚企业的血脉,成为我们走向更广阔未来的深厚底气。

03
加速,康庄大道增活力

讲述人:张杰

整理人:陆燕娜

2005年至2015年,我一直在余姚交通部门工作,大部分时间负责具体的工程建设,亲历了余姚交通翻天覆地的变化,汗水与自豪都深深印刻在脚下不断延伸的公路上。

若要富,先修路。十年间,我们实施了浒溪线拓宽改造工程,如今,这条40多公里的“浙江最美公路”蜿蜒在梁弄镇、大岚镇、四明山镇之间,不仅让山区群众走得更安全、更舒坦,而且拉近了革命老区与外面世界的距离。游客增多了,农家乐遍地开花,乡村振兴日新月异。

这十年,农村公路迎来建设高潮期。2005年前,农村公路以砂石路为主,总里程只有670公里;2007年,余姚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至2015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715公里。

这十年,余姚的交通“大动脉”日益强壮,完成甬余线、329国道、甬梁线等道路改造,古乍线、余梁线、余姚大道等主骨架公路和干线公路相继建成通车。2012年,余姚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2013年更是迈入“高铁时代”,群众出行更快速、更便捷。

回望这十年,从山区道路的拓宽到农村“毛细血管”的硬化,从干线公路网的织密到高铁的飞驰,余姚交通格局发生历史性巨变,也为余姚打造“外联内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余姚交通事业发展的亲历者、建设者,我的心中充满成就感、自豪感。

04
跃升,医疗事业攀高峰

讲述人:夏永明

整理人:胡张远

十年前,市人民医院还没有治疗血液病的专门科室。2016年,医院单独设置了血液病学亚专科,只有2名医生,患者大多选择前往杭州、上海的大医院。那时候,我们连最基本的流式细胞仪都没有。2017年,我市启动医学影像、临床检验等“五大中心”建设,随着检验设备的升级,我们的诊断技术从传统的“肉眼辨癌”提升至MICM-P精准诊断,确诊精度比肩三甲医院,县域医疗治疗血液病的瓶颈逐渐被打破。

2020年,我市深化医共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我们与浙大二院、宁波大学附属医院等建立了紧密合作,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享受更优质的医疗资源,白血病患者的留诊率从10%提升至70%。2023年,针对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我们创新性采用小剂量靶向治疗方案,疗效显著。这项研究亮相中国肿瘤学大会,成为唯一入选的县级医院成果。

十年间,余姚的医疗卫生事业突飞猛进,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从2015年79.81岁上升至2024年的82.04岁。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依然相信:县域医疗的突围,不仅需要硬件的提升,更需要每一位医者的坚守与突破。这条路,我们还在继续攀登……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