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能人|王华敏:五十余年坚守老手艺
日前,在兰江街道下菱新村的一棵大樟树下,67岁的老篾匠王华敏蹲在一张竹席上,手中的篾条如灵巧的游蛇,在破损的竹席间穿梭。随着他的动作,原本破旧的竹席渐渐恢复平整,焕发出新的光泽。“一张席修补一下,最起码3个小时,人要一直蹲着,赚的都是辛苦钱。”王华敏笑着说。
王华敏正在修篾席。记者 张云霞摄
王华敏14岁便跟随师傅学习篾匠手艺,如今已与竹篾打了50多年交道。“以前当篾匠很吃香,农村家家户户都有竹席、藤椅、竹匾,活儿多得忙不过来。”他回忆。然而,随着时代变迁,篾匠行业逐渐式微,许多同行或因年迈退出,或因收入微薄转行,而王华敏却始终坚守着这门老手艺。
“补窟窿不算复杂的,复杂的还是拾边、收角。”他指着手中一张边缘破损的竹席解释,“四周都要修补,还要修补得和原来一样,真要花不少工夫。”尽管收入不高,但王华敏对这门手艺的热爱从未减退。“干这行需要足够的耐心,修一件东西少则一小时,多则半天、一天,没有耐心,根本坚持不下来。”
王华敏的技艺不仅体现在修补上,更在于他对竹材特性的掌握和运用。他使用的毛竹都是亲自从竹山挑选、砍来,再用刀劈成粗细均匀的篾条。“篾条太厚了不灵活,薄了容易断,分寸要拿捏得准。”他说。
修完竹席,他又拿起一把藤椅。这把椅子靠背处的藤条已经老化变脆,他仔细拆下破损部分,再用新藤条上下左右串联。“绑得太松,椅背就垮了;绑得太紧,受力时容易断裂,这是技术活。”他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手上的动作娴熟而精准。
王华敏的“工作地点”并不固定,他常穿梭于城区的老小区和城郊农村,因为这些地方仍有不少老人珍视旧物。“老小区和农村的老年人多,他们念旧,东西破了也舍不得扔,修一修还能用很久。”他说,每个小区,他一般会停留一周左右。“明天我就要去南园新村了,那边有顾客打电话找我。”他笑着说,“每次在小区里干活,路过的居民看到,就会把家里的竹席、藤椅、竹匾拿出来让我修。”尽管一天最多只能修四五件,但王华敏从不敷衍,每一件都精益求精。
“做篾匠不是件容易的事,有的学一年半载也不一定成,还得有悟性。”王华敏言语间透着自豪,但也有一丝无奈。如今,愿意学这门手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他担心这门技艺会逐渐消失。“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做轻松赚钱的活儿,像这种又累又耗时的手艺,很难吸引他们。”
尽管如此,王华敏依然日复一日地劈篾、编织、修补,在经纬交错里,守着竹篾与光阴的约定。他说:“只要还有人需要,我就会一直做下去。”老茧布满了王华敏的双手,他的坚守,让老物件焕发新生,也让岁月的温度与光泽得以延续。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