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递员陈志安:半生邮路见证城市变迁
40年可以快如弹指一瞬,城市发展的“快捷键”被重重按下,朝夕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也可以似慢镜头重放,一帧一画皆为珍贵回忆,你我手握一张“旧船票”,共赴旧时光的彼岸。
即日起,本报推出“我的40年”专栏,寻找与余姚撤县设市后共同成长的新老余姚人,听听他们的故事,聊聊他们在余姚的幸福美好生活,看看余姚令人欣喜的发展变化。
你还记得那个挎着绿色帆布包,在清晨薄雾中穿行的身影吗?记得那个把一份份散发着油墨香气的报纸,亲手递到千家万户门前的投递员吗?在余姚撤县设市的40年里,投递员无疑是城市变迁的鲜活见证者。
陈志安是《余姚日报》1989年复刊后一直在岗的6名投递员之一,他见证的不仅是报纸的旅程,更是一座城市在历史长河中奋力前进的轨迹。
小时候,陈志安就经常看到投递员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绿色帆布包,穿行在大街小巷送报。没成想,刚过而立之年,他便经人介绍入职余姚发行站,跨上单位配发的自行车,成了低塘片区的投递员,主要负责芦城村、黄湖村、历山村等5个村的送报工作。
回忆起入职第一天,陈志安笑言自己当时“既紧张又激动”。清晨6点多,等邮政车一到站,他就忙活起来:取报、数报、清分、送报。日复一日的坚持,让他练就了一手绝活,手指一捻就能分出三四份报纸。“那时没有手机导航,400多个订户、单位在哪条路上,订的什么类型的报刊,我心里有一本‘清楚账’。”他自豪地说。
当时,陈志安的投递范围达10.6万平方米,每天出班两趟,要带着《余姚日报》《宁波日报》等各类报刊骑行近70公里,在同行中算得上“高产”。那时,他每月工资有81元,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余姚农村,这是一份令人羡慕的稳定工作。
在信息闭塞的年代,报纸是连接外部世界为数不多的桥梁之一。“家家户户都盼着报纸,一点也不敢耽搁。”陈志安记得,有些村民甚至会等在家门口,只为第一时间读到时事新闻。
“以前送报纸,最怕遇到雨天。”陈志安说,20世纪90年代初,村里的道路大多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自行车踩起来很费劲,“现在沥青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路好了,骑车也轻快多了。”
日升月落,风霜雨雪,1996年余姚经济总量突破百亿元大关,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邮路上的风景也随之变化。陈志安眼看着曾经颠簸的乡间土路被平整的沥青路取代,道路两旁如雨后春笋般立起涉及各产业的民营企业。
“骑车送报时,我都会经过帅康集团,我感觉这几十年它的变化最明显。”陈志安回忆道,“最早它只是一个家庭作坊,门面不大。后来,新厂房越建越高,企业规模越来越大。”这家从家庭作坊起步的企业,如今已成长为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它的蝶变,正是余姚民营经济发展的缩影。
骑着车穿行在村落间,陈志安还亲眼目睹了村民居住环境的巨变。“最早清一色的平房逐渐翻新成贴瓷砖的三层小楼,小超市、数码店等商铺在街上多了起来。”他感慨,“不少老订户搬进了城里的小区,日子越过越红火。”令陈志安印象深刻的,还有20多年前建成的历山公园,如今它已成为集文化、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客厅”。夏日里,他送报穿行在绿树成荫的公园小径,听着流水潺潺,炎热仿佛都消散了几分。“公园环境这么好,村民饭后有了好去处,真要感谢政府为民办实事。”
陈志安和陪伴他多年的二八自行车。
2012年,余姚实施“村村建邮站”工程,农村寄递物流体系迎来全面升级,陈志安被历山村聘为村邮员。此时,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已成为投递员们的新坐骑,投递速度更快,可陈志安依然骑着他的那辆二八自行车。“这辆车跟了我很久,舍不得换。”他拍了拍车座,“再说,蹬蹬车,还能锻炼身体。”
半生邮路,一生邮情。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报纸早已不是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但陈志安依然珍视这份工作。“大家满意,我就有干劲!”他坚定地说。
前几天,陈志安看到《余姚日报》头版上赫然印着余姚撤县设市40周年的专题报道,他笑着阅读,眼角的笑纹里藏着欣慰。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