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土布”成考题!余姚非遗传承走出新路径

2025-07-01 16:59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李培妮
分享

近日,我市六年级小学生的毕业考试中出现了一道很有意思的试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填写余姚土布介绍卡并提出传承建议。这道看似普通的考题,却蕴含着深意,它余姚非遗保护融入教育体系实现非遗进校园”向“在校园”转变一个缩影

试卷里的余姚非遗

余姚土布,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老布它还越布”“小江布等雅称,是余姚传承千年的传统手工艺品。其制作工艺复杂精细,从棉花种植到纺纱织布,需要经历50余道工序。2011年,余姚土布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所在地小曹娥镇,近年来正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让这项古老技艺焕发出时代光彩。

走进小曹娥镇中心小学,土布文化已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不仅开设了土布贴画社团,更创新性地将土布技艺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构建了从棉花种植到织布成品的完整实践课程体系。

土布展示馆内,匠人正在演示如何织布

一直以来,我市秉持“非遗传承要从娃娃抓起”的理念,构建了系统的非遗教育体系。目前,剪纸、姚剧、盘纽等非遗项目都已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全市8所学校直接参与非遗项目的传承保护工作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习非遗知识,更通过实课程和社团活动,直接参与非遗实践。余姚技师学院传承的精武拳(械)、余姚粉塑等非遗项目,在各级各类大赛中屡创佳绩;普及推广姚剧20年的肖东一小,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实验一小、梁辉小学等校的学生剪纸作品屡屡参加各级各类展览。这些成功案例证明,非遗教育不仅能形成学校特色,传承地方文化,更能培学生的综合素养。

除此以外,市非遗保护研究中心还通过组织开展“童话非遗”少儿故事大赛、“潮传非遗”体验活动等项目,开启了一扇扇青少年儿童感受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的窗口。

随着“博物馆热”的兴起,2018年开馆的余姚土布展示馆已成为非遗传承的重要阵地,至今已接待游客15万人次,其中学生超过5000人次。除了土布展示馆,我市还建成开放了梁弄非遗展示馆、牟山非遗馆等乡镇综合性非遗馆和虞舜纪念馆、陆埠佛雕艺术馆等专题性非遗馆。

留学生参观土布展示馆

更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积极推动校地合作,为非遗传承注入创新活力。今年6月13日,宁波大学潘天寿建筑与设计学院和小曹娥镇政府签署校地合作协议,这标志着高校赋能地方非遗保护传承新阶段的开始,双方将通过活动联办、文化联创、人才共育等多种形式的共建活动,推动小曹娥镇的非遗传承与转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缔造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的万千可能。

市民在土布展示馆体验区体验织布

非遗教育文化价值观、认同感与文化创造力培育的重要方式,也是非遗事业持续开展的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所以我们要努力从非遗‘进学校’向非遗‘在学校’转变。市非遗保护研究中心负责人表示,通过构建系统化课程、常态化活动、专业化平台和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余姚正在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新范式。

见习编辑:王瑜 一审:应红渊 二审:朱从谷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