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新闻纵深|技能之光点亮“智造”名城 25万工匠挺起千亿产业脊梁

2025-06-24 10:17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胡张远
分享
新闻纵深

数控机床的嗡鸣声与灵巧的指尖共舞,设计图纸上的线条在车刀下化作精密零件,量具的刻度与汗水共同见证着毫厘间的奇迹……在制造业重镇余姚,一场以技能为核心的深刻变革正在重塑这座城市的发展基因。当25.14万名技能人才(截至2024年底)撑起千亿产业集群,技能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谋生工具,成为照亮职业前程的明灯、推动产业跃升的引擎、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石。

第三届宁波技能大赛现场。

6月初,第三届宁波技能大赛在余姚举办。1011名选手在40个竞赛项目中切磋技艺,315名裁判严格执裁,近日大赛成绩公布,我市选手在职工组斩获11金12银6铜22优胜,学生组夺得7金2银3铜12优胜,成绩斐然。18位金奖选手被授予“宁波市技能之星”称号,其中职工组金奖选手更被认定为“宁波市首席工人”。


育才体系:

构建产教融合的“技能孵化器”

学生备战技能大赛。

19岁的张佳轩是余姚技师学院数控加工技师班高三年级的一名学生,也是第三届宁波技能大赛学生组数控车金奖获得者。一年前,这个自认为“不是读书那块料”的少年,在专业老师的鼓励下踏上了技能竞赛的道路。从早上七八点到晚上八九点,他整日与图纸、量具为伴,还频频前往各地及多家企业参加集训,学习并实践最前沿的技术。集训枯燥,但张佳轩却觉得每个产品都不一样,琢磨、设计、制作的过程让他乐在其中。

付出收到了回报。张佳轩陆续获得了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车(世赛选拔)宁波市选拔赛第一名、第三届浙江技能大赛数控车(世赛选拔)第一名等荣誉。6月初,第三届宁波技能大赛(世赛选拔)现场,这位“身经百战”的选手心里却多了一丝慌张:“我怕自己比不好。”分析工艺路线,将刀具角度、切削参数等调整到最佳,精准控制每一个尺寸,比赛中,张佳轩快速冷静下来,最终以近乎零误差的表现夺得金奖。如今,他又投入了新一轮的备赛。

与张佳轩的“少年热血”不同,余姚技师学院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师施澎柯,不仅长期致力于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教学与实践,自身专业素质过硬,更是将“以赛促教”等理念融入日常教学,培养了大批优秀竞赛学生。

在第三届宁波技能大赛(世赛选拔)中,这位28岁的年轻教师斩获了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赛项职工组金奖。“日常教学任务要首先保障好,我只能利用学生自修和自己周末的碎片时间抓紧备赛。”施澎柯在学院承担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技术、RobotStudio(一款机器人仿真与离线编程软件‌)仿真编程等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还兼顾着企业技术服务与竞赛指导任务。他在抓紧分分秒秒的同时,更是琢磨出了一套自己的教学实践方式。

施澎柯将工业机器人技术竞赛标准融入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程序开发、设备调试、故障排查等核心技能,形成“理论学习-竞赛实训-产业应用”的教学闭环。与此同时,他将焊接机器人工作站改造、柔性分拣系统设计等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采用“仿真软件预演+真机实操”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接触工业现场实际问题。在施澎柯的带领下,该校竞赛学生士气高昂,在宁波级、省级、国家级的机电一体化、工业4.0等赛项中摘金夺银。

“我带的第一位河南籍学生小武,因赛前遭遇家庭变故险些放弃省级比赛,幸好在大家的鼓励下重新振作,最终获得浙江铜牌。”施澎柯回忆,当初的小武差点放弃竞赛、甚至放弃学业进电子厂打工,如今高五的他因技能突出,引来大型企业和高等学校开启“抢人大战”,或走研发道路,或留校成为辅导员,命运的轨迹由此改变。施澎柯感慨,这是技能教育改变人生的真实写照。“学生是去电子厂画电路板、做小模具,是进企业维护设备,还是参与企业产品研发等,取决于他们能否好好掌握一门技术。”施澎柯表示,自己不能松懈,接下来的暑假期间,他要抽出大量时间继续指导学生,助力他们在竞赛中取得佳绩。

这些鲜活的故事背后,是我市以技能培育为支点,撬动产业升级与人才发展的系统性布局。作为长三角制造业重镇,我市正通过构建“政校企社”协同育人的技能型社会生态,破解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崛起的人才瓶颈,为“制造强市”战略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市人社局聚焦工业机器人、光电信息等领域,构建行业技能生态圈,通过“产业技能人才发展联盟”,重点培育光电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人才链,打造“1(孵化园)+3(平台)+N(项目)”的闭环技能人才供应链,实现产教无缝对接。同时,通过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大国工匠班”等校企联合体,将课堂延伸至生产线,并形成了“合作设班-定向培养-实习就业”的全链条培养模式。组建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班、企业冠名培养班、“双导师”教学团队等方式,余姚技师学院与企业确立了近70个合作项目,与140多家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校企合作越来越宽。

“当年轻人都能有机会凭技能赢得未来,‘制造强市’的梦想就有了最坚实的支撑。”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培训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并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创富机制:

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的“共富密码”

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

48岁的胡显益从未想过,自己做了半辈子的会计,最终会被一门“无心插柳”学来的手艺改变人生轨迹。2022年,她抱着“免费学”的心态参加了企业组织的西点师培训,没想到这项技能在企业倒闭后成了“救命稻草”。“做烘焙时间自由,既增加了一份收入,又能兼顾家庭。”如今,她在小区里做起了私房烘焙,每周接一两次单,换着花样做蛋糕、点心卖给周边邻居,月收入能有数千元。技能,为她这样的中年失业人群提供了重新“站起来”的底气。

在梁弄镇横路村,45岁的倪伟军也用一双巧手编织着自己的新生活。曾经做了15年全职妈妈的她,如今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掐丝工艺师,还经营着一家别致的茶咖店。

两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倪伟军在邻村“搭把手”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下乡课堂上,第一次接触到了掐丝工艺。“我虽然从小就喜欢手工,但刚开始手很僵硬,连铜丝都掐不直。”面对困难,跟倪伟军同批学习的六七位学员陆续放弃,只有她坚持了下来。

这份坚持很快有了回报。一个月后,倪伟军的作品开始被收购,第一份订单带来的成就感让她至今难忘。“孩子们看到我的作品时,那句‘妈妈好厉害’,比什么都珍贵。”如今,她不仅能每月稳定创收数千元,更成为培训学校的兼职教师,帮助更多像她一样的宝妈掌握这项技艺。

去年9月,倪伟军又学习了咖啡调饮技能,并在红杉林旁开起了融合掐丝工艺的茶咖店。“闲时在店里做做掐丝,常有顾客驻足欣赏。”她表示,技能不仅给了她经济独立的能力,更让她找回了自信和社会价值,“我现在的生活,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精彩了,收入也水涨船高!”

从家庭主妇到手艺人,再到创业者,倪伟军的蜕变正是技能改变生活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我市依托城乡“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针对失业人员、家庭主妇、灵活就业者等重点群体,推出“菜单式”培训服务,越来越多人凭借着一技之长实现人生跃迁,进而推动了共同富裕。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养老护理、民宿管家、非遗手工艺等普惠性技能培训300余场,帮助超8000人实现灵活就业,人均月增收1500元-4000元。

为了让更多普通人“学得起技能”,我市构建了全覆盖的政策支持网:参加指定项目培训并取得证书的市民,可直接申领最高3000元补贴;整合职业院校、民办机构等资源,在乡镇街道设立培训站点,开设夜间班、周末班等弹性课程,让市民群众有机会参加“家门口”的技能课堂;联合企业开发“定向班”,提供“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如电商产业园的“直播带货特训营”,结业学员可直接签约入驻园区。

接下来,我市将重点培育面向“一老一小”需求的养老护理、托育服务,契合乡村振兴的农文旅融合技能,适应数字经济的电商、新媒体运营技能等三类“富民技能”。“我们要让技能培训像超市购物一样便捷可选,让每个劳动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创富路径。”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政策引导、平台搭建、服务保障等多管齐下,“技能致富”的故事正在更多姚城家庭中上演。

生态构建:

构筑“以技立业”的城市发展根基

技能大师精心带徒。

技能型社会的成熟,远不止于培养工匠与创造财富,更在于构建一个让技能人才活力迸发、价值彰显、备受尊崇的生态系统。

我市将“技能型企业”作为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基本单元,不仅建立了企业实训中心、新型学徒制等内部技能培训体系,更使其承担起技能等级认定主体责任。政府通过简化流程、精准评估,激励“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开展等级认定提级扩面,让企业成为技能人才评价的真正“主考官”。

一贯重视技能人才培养的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就制定了符合人才发展要求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并建立了“江丰人才发展中心”培训体系,加强员工培训,实行师徒制,践行传帮带,使职场新人更快地融入到工作中。通过“以学促练,以练促改,学练并用”的方式,企业着力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并在技能等级认定试点的加持下,不断推进“以考促学强技能,以学促练提能力”,让员工在岗位成才,助力公司提升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破解“重学历轻技能”的关键还在于打通“增技-增效-增收”链条。对此,我市大力推广“能级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引导企业依据《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建立基于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的薪酬制度。目标到2026年,全市超1000家企业完成协商,助力人才实现技能致富。同时,我市探索建设“技能人才‘增技增收’数字地图”,动态分析技能人才薪酬水平,为企业提供“技能价值表”,为人才提供智能化职业成长指导,让技能价值在薪酬上得到直观体现。

提高政策兑现便利度则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我市致力于实现技能人才“政策直享-一事联办-一键直达-融通培养”的服务全链条,利用数字化手段,对符合培训补贴、认定奖励、工匠奖励等补贴条件的人才和企业,实现精准识别、智能推送、无感兑付(“一码通办”);开展浙江工匠、宁波工匠、余姚工匠等系列遴选活动,从我市经济发展主导产业中遴选培养领军型、创新型、成长型技能人才,并对入选者分别给予1万元-39万元不等的一次性培养经费,目前全市共有1名省新时代突出贡献浙派工匠,270人入选新时代浙江、宁波、余姚工匠系列,累计发放培养资金420余万元。同时将优秀技能人才纳入全市人才分类目录,在户籍、住房、子女入学、医疗服务等方面落实与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同等的待遇,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此外,我市还积极创新“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模式,健全“以技授信”综合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量身定制“技能共富贷”“技能共富保”等普惠性金融产品,覆盖技能人才个人、家庭、技能型企业和技能产业项目,为技能提升、创业创新提供金融支撑。

结语

技能点亮未来,共筑美好家园

在余姚,从轰鸣的车间到宁静的乡村,从顶尖的竞赛场到普惠的培训站,一幅“以技立业”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企业成为活力源泉,政策构筑坚实后盾,机制畅通成长路径,社会涵养尊重之风。

当每一位工匠都能在这里找到价值坐标,当每一项技能都能转化为发展动能,“技能之光”便不仅照亮了个人前程,更深深融入了这座“智造”名城的血脉,成为驱动其迈向更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基因。

照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