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人间有味 自在乡村|让年轻人爱上“慢下来的风雅”

2025-06-11 10:58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陈福良
分享

视频制作:记者 夏蔚逸 马晟璐 实习生 陈雨帆

在河姆渡七千年文明浸润的土壤旁,一座由四名 “90 后”“00 后” 主理人倾力打造的四合院茶馆 ——“茶庭叙”,吸引着游客前来打卡。当七千年的文明基因被注入创新的巧思,“茶庭叙” 便超越了茶馆的简单定义。

前不久,记者来到河姆渡镇芦山寺村寻访“茶庭叙”。推开那扇青灰院门,仿佛踏入精心编织的古今交汇场。这座由钱家祠堂蜕变的四合院,巧妙融合了非遗展馆与茶文化交流中心的双重灵魂。青灰色瓦当与原木梁柱勾勒建筑风骨,留白墙面与木格窗棂则无声诠释着中式简约美学的精髓。

四名主理人都是当地人,其中三人是“90后”,一人是“00后”。他们曾怀揣行囊,在“象牙塔”中探索各自的星辰大海,毕业后又投身社会的汪洋,于各自的“江湖”里沉潜历练。

主理团队成员在商议营销策略

相似的志趣和梦想,如磁石般将他们汇聚。乙巳初春,四人毅然携手,决心在浪墅桥古村落筑起一方心灵的栖息地——“茶庭叙”。大家投入资金、分工合作,翻阅古籍、踏遍南北,只为在市井烟火中提炼那份大雅,在文明源头架起一座美学的桥梁。他们笃信:“茶是因人而生动的文化,空间是因美而呼吸的生命体。”

露天禅意庭院是整座茶馆灵动的“呼吸口”。青石小径引人探幽,曲水映竹,苔痕上阶绿,自成一方静谧天地。晴光潋滟时,云影悠然飘落茶盏,化作流动的水墨。茶烟袅袅,便是浮云痕迹,无论静坐听风,或是闲庭信步,随手定格皆是自带东方滤镜的诗意瞬间。

“茶庭叙”的意趣,深藏于每个可触摸的细节:茶文化交流中心内,古韵茶器静候知音;非遗空间中,传统技艺不再是橱窗展品,静待亲手触摸其温度……

“‘茶庭叙’就是期冀四方茶客,踏入这方四合庭院,一杯香茗在手,便可忘却尘嚣,或静赏渡口名茶的氤氲气韵,或任思绪天马行空,笑语闲谈间,光阴便在茶香与故事中缓缓流淌。”“无论是约上三五知己在六到八人的私密空间围炉煮茗,抑或于可容纳二三十人的通明大厅举办主题雅集,皆能在茶香与光影的交织中,重拾那份被都市快节奏遗忘的雅致与从容。”提及设计初衷,四名主理人侃侃而谈

为了让“茶庭叙”的每一个空间都能体现河姆渡元素,主理团队倾注巧思,将这片土地的灵魂精粹细细铺陈。千年渡口滋养的灵芽名优茶、凝结着稻作文明的酥香年糕片、在岁月陶瓮中沉淀了风骨的河姆液白酒,以及那些承载着渡口图腾与故事的文创雅物,皆被精心安放于此,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河姆渡风情长卷。

这方茶庭,不止是味蕾的驿站,更是渡口风物的缩影。茶客到此,不仅能啜饮七千年的茶香,更可循着这些带着泥土芬芳与匠人温度的物件——将一份“可带走的河姆渡”,连同记忆的余温,细细包裹,带回家中。

何不趁一个晴好日子,来河姆渡畔坐看云卷云舒,细品茶烟袅袅?在青瓦木窗的环抱间,开启一场千年古韵与现代生活不期而遇的温柔对话。

编辑:严怡雯 一审:应红渊 二审:朱从谷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