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新闻纵深|农业新质生产力看余姚——良种焕“新” 技术催“新” 人才助“新”

2025-04-15 09:32 来源: 姚界客户端 记者 俞丽丹
分享
新闻纵深

伴着春耕“进行曲”,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如约而至。文件明确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在这一政策的指引下,余姚作为“浙东粮仓”,立足产粮大县使命担当,通过种业振兴、数智融合、人才培育等创新实践,在姚江大地擘画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瑰丽画卷。

0da28da454fdd6997933dda8c30946c.jpg

大型拖拉机在翻耕农田。

种质资源筑牢农业“中国芯”

这几天,在位于泗门镇的市恒青农场的澳洲淡水龙虾苗种繁育基地,农场负责人张义青正在察看苗种繁育情况。“育苗对温度的要求极高,4月份气温一般不是很稳定,苗种需要放在大棚里,水温要控制在25℃左右,待5月份气温回暖,再将苗种放到大田里。”张义青介绍,去年基地孵化了45万尾小苗,还为周边农户提供了苗种服务。

在张义青承包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里,工人们正熟练地收捕小龙虾,现场一派丰收的景象。一只只活蹦乱跳的小龙虾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鲜红,活力十足。“这几天小龙虾开始收捕,产量要比去年高。这种稻虾轮作模式不仅实现了‘一田双收’,还通过生态循环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张义青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无人机投喂饲料等方式的运用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去年,她承包的300多亩稻渔综合种养田实现产值近200万元,今年打算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约300亩。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我市以种质资源保护为核心、以品种创新为驱动、以模式推广为支撑,积极构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三步走”战略,实现了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通过组建“市-镇-村”三级联络体系,全方位推进本地品种收集挖掘。在此基础上,我市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基地,依据不同品种特性科学实施就地保护或异地种养植,并鼓励指导企业参与,做好留种存种、提纯复壮,确保本地特色品种得以延续。2024年,实施“甬青獭兔”“水产种苗”宁波种业提升工程项目2个。截至目前,我市已成功完成黑晶杨梅、余姚黄芽菜等10个本地传统品种延续性种植,宁波市明凤渔业有限公司成功创建为第二批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单位,为我市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树立了标杆。

在做好本地种质资源保护的同时,我市积极推进品种引进试验,持续开展粮油蔬菜新品种引进,选取高产优质品种。同时,不断深化与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依托东岗山林药试验示范基地开展种植研究,围绕本地濒临灭绝中药材千层塔进行引种驯化,并成功筛选出优异种质资源2份。实施宁波市鱼类产业技术团队项目,探索太湖鲂鲌智能化育苗技术,成功培育苗种34.63万尾。2024年,全市共引种试验水稻、油菜等粮油作物品种198个(次)、经济作物品种26个(次)。

种质资源保护与品种创新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市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实际栽培情况,形成了高效种植规程和县级技术规范,为农户提供种植样板,实现本地品种经济效益提升。截至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梁弄红樱桃等本地品种高效种植规程10套、千层塔种苗繁育县级技术规范1套。

a04d612405f8bc6309d01c2d6853a10.jpg

育秧中心内机械臂在叠放秧盘。

科技焕新让数智农业放光彩

近年来,我市以“数字化种养主体、数字农业工厂、未来农场”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动农业与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培养出了一批数字农业主体,为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2024年,全市新认定省级未来农场1家,省级、宁波级数字农业工厂3家,宁波级数字化种养基地4家。

走进市乡下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养鸭基地,没有传统养殖场的嘈杂与异味,映入眼帘的是环境舒适、科技感十足的养殖场景。一排排现代化的鸭舍内,一只只鸭子在智能系统的管护下悠闲地踱步、觅食。“通过安装在鸭舍内的环境监测设备,温度、湿度、氨气浓度等数据可实时传输至云端,监测鸭子的生长情况。养殖场的鸭粪是自动清理的,捡蛋也是机械操作。”养殖场负责人介绍,工作人员只需轻轻一点手机,就能远程调控鸭舍环境,确保鸭子们在最适宜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该养鸭基地是我市数字化种养主体的一个缩影,不仅减少了人工作业成本,还提高了养殖效率和产品质量。

如果说数字化种养主体是数智农业的“基础单元”,那么数字农业工厂则是其“升级版”。在梁弄半农云耕数字农业工厂里,绿油油的蔬菜生长在层层叠叠的立体栽培架上,在智能灌溉水培系统的供给下茁壮成长。一切看似简单,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算法和大数据技术。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环境变化,工作人员通过工厂内的智能控制系统自动调整光照、温度、湿度等参数,进行精准施肥、浇水,确保蔬菜在最佳环境中生长。数字农业工厂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提升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为我市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字化种养主体、数字农业工厂、未来农场的建设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其核心在于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因此,智慧农机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余姚的广袤田野里,机械化作业已成为常态,农业新质生产力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a5f3e9afb897b0a64ab7ec63857559e9_.jpg

植保无人机施肥。

在阳明街道芝山村,种粮大户杜祖善正操控植保无人机进行小麦赤霉病的飞防作业,伴随着螺旋机翼“嗡嗡嗡”的转动声响起,一架满载防护药剂的植保无人机平稳升空,细密的雾滴随之飘落在绿油油的叶片上。“以前人工施肥,一个人一天只能打10多亩。现在,一架无人机一天可以作业100多亩,它喷洒雾化均匀,防护效果好。”说起植保无人机飞防的成效,种了30多年粮食的杜祖善有着深切感受,“以前种地全靠人工,劳动强度大、效率也低。现在有了这些先进的农机设备,种地轻松多了,产量也提高了,我今年打算多种100余亩早稻。”

如今,我市不少农户已将无人机作业从植保向播种、施肥等农业生产环节延伸,并开展水产养殖空中投喂、精品水果运送下山、农业保险定损理赔取证等多领域应用,大幅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效率。2024年,全市采用无人机播种、施肥17万亩,小龙虾饲料投喂超600亩,水稻植保机械化水平达95%。

“机器换人”是我市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一步。近年来,我市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技术创新,农业新质生产力蓬勃兴起。通过深入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重点围绕主导产业机械化,组织举办春耕现场会,做好秸秆现场会农机展,推广各类农机1082台套,余姚特色新型机械14台。这些农机装备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还降低了劳动强度,让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为让广大农民赶上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的步伐,我市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引导政策。今年,对重点推广的青毛豆收获机、纯电动耕作机械等新型农机具在宁波市财政定额补贴的基础上,余姚市级财政实行累加补贴。对余姚市首次引进的新型农业机械,项目最高补助50%、单台不超过10万元的补贴。同时,对建设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项目的农业经营主体,在宁波市级财政最高补助300万元基础上,余姚市级财政奖励36万元。

4500余名“新农人”深耕沃野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一支“新农人”队伍正以科技为犁、以创新为种,在广袤田野书写现代农业新篇章。

在兰江街道凤亭村百亩稻田上空,植保无人机正进行精准施肥作业。“90后”新农人徐增蔚熟练操作着无人机终端:“我们从水稻种植收割到存储加工,全程实现了机械化,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在良种、良机、良法的推广应用下,今年他预计种植630余亩早稻,种植面积再创新高,辐射带动周边农户提质增收。

人才是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动能,近年来,我市始终将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置于重要位置,系统实施现代“新农人”专项培育行动,围绕人才“引育留用”全链条精准发力,通过“人才+教育+科技”三维培养模式,累计开展农民培训179场次,培育省市级“头雁”人才54名、乡村“十路”人才4175人。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迸发,离不开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应用、配套服务、技术支持的专家团队保障。一支由农技专家、科研机构、乡土专家、科技示范户联合组成的农业产业服务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全面助推农业生产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转变。

像徐增蔚这样的“新农人”,全市共有4500多人,他们耕耘在乡村振兴一线,逐梦广阔农村,建功希望田野,涌现出“四明山耕王文艳”“玥玡湾毛柯翔”“四明虹杨梅酒祝欢”等一批出色的农业致富“带头人”。

泗门镇农业农村办的杨伟斌从基层农技人员干起,在20余年里,用实际行动将科学理论转化成实际生产力,引进推广榨菜新品种、新技术20余项。他将科技项目研究作为促进泗门农技推广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引进品种“余缩1号”,突破了泗门榨菜的产量瓶颈,累计推广17万亩次,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1000多次,受益农户2万多人(次),助农增收6000多万元,全面激荡泗门榨菜产业振兴活力。20多年来,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0余项,主持或参与实施中央财政重大推广项目4个、科研推广项目11个,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1000多次,受益农户2万多人(次),助农增收6000多万元。

dd081d0933af42eb6ba4912b9509200a_.jpg

红芯植物工厂内工人在采摘番茄。

青春力量绘就振兴图景。从“玥玡湾”农文旅生态基地到“四明虹”杨梅酒的数字工厂,从四明山麓杉野茶咖的网红经济到红芯植物工厂的科技农业,余姚“新农人”正以跨界思维创新农业产业。今年,我市将重点建设13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实施青年乡创项目、招引乡村运营师(团队)等,吸引青年人才携文化创意、数字科技、跨界电商等新质生产力要素返乡创业,为传统农业注入澎湃动能。

a00dbc0c3d9b2402f320804104edf778_.jpg

红芯植物工厂的生产场景。

新闻多一点

近年来,我市通过种业振兴、数智赋能、人才驱动等创新实践嵌入农业现代化全链条,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县域样本。截至2024年底,余姚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0.5%,农机总动力达46.5万千瓦。这背后是全市实施“机器换人”、推动农业“双强”行动的不懈努力。

8dbb094c617761811a5ece0215e3a0f.jpg

无人驾驶插秧机在机插早稻。

在春耕生产中,全自动化育秧流水线、无人驾驶拖拉机、无人驾驶插秧机等先进农机设备被广泛应用,如今的农民在农事工作中,“装备”更先进了,劳动方式更轻松了,劳动成果更加丰富了。

农户驾驶自动除草机在梨园除草。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只要不断坚持科技创新,就一定能激活这一新质生产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