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低塘共富工坊:小工坊如何撬动大民生、创造大财富?
蒸腾的热气裹挟着麦芽糖的香甜,分装摆放的冻米糖泛着金黄的诱人光泽……近日,由低塘街道主办的“品味低塘共‘富’食光之旅”共富工坊集市在宁波市共富工坊直营店举行,徐家糖坊、舜田粮食、“漾漾红”等多家共富工坊带来各自的招牌产品,受到宁波市民和游客的欢迎。这场热闹的集市客流量突破2000人次,进一步打响了低塘美食的知名度,促进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
图为共富工坊集市现场,徐家糖坊共富工坊负责人徐泉丰正在制作麦芽糖,吸引顾客前来品尝购买。
近年来,低塘街道在筑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根基的同时,不忘创新孵化特色共富工坊,以差异化发展路径构建起“家门口就业”的共富生态圈,让8.3万常住人口共享发展红利。截至目前,街道已建成共富工坊6家,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累计提供就业岗位300余个,助力部分农民年增收超2万元,受益群众上千人。
眼下,即将进入早稻播种期,舜田粮食共富工坊已开启春耕备耕工作。“我们工坊依托舜田粮食专业合作社成立,目前出品的大米包括嘉禾218、甬优15、上师大19等优质品种。我们与农民签订收购订单,从选种到销售全流程把控,品质更有保障。去年,我们工坊实现销售额515万元。”共富工坊负责人张柏铭介绍。通过“标准化种植+机械化加工”模式,该工坊不仅动员300余户农户种植优质稻米,还吸纳约150人就业,其中50名低收入群体通过参与分拣、包装等环节实现人均月增收1000元。
如果说舜田粮食共富工坊描绘了奔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农业图景,那么春晖工坊则铺就了残障人士的向阳之路。在汤家闸村的宁波昆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疗车间,70余名残疾人员工通过完成电容组装、拧螺丝等简易代加工工作,获得相应收入。同时,企业采用以工养残、以工代疗的模式分配工序,并在每月2260元保底工资的基础上建立额外计件奖励机制,激发残疾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这里上班很轻松,现在能够自食其力了,这让我很有成就感。”工疗车间员工小张发自内心地说。
图为姚北果蔬共富工坊,工坊引导辖区农户从事蜜梨种植,从而促进增收。
产业协同的智慧同样在共富工坊间流淌。去年,低塘街道集聚来自洋山村、黄湖村、历山村等多个村的杨梅种植户,成立了“漾漾红”共富工坊。工坊将标准化种植技术与冷链锁鲜技术结合,使得“越女红”品牌鲜果损耗率大大下降,衍生出的果酒等产品延长了产业链条。去年杨梅季,该工坊帮助200余户农户销售杨梅约4万公斤,助力周边村民每户增收4000余元。而位于历山村的徐家糖坊共富工坊,传承三代的麦芽糖制作技艺不仅获得宁波市级非遗认证,还嫁接现代设计,开发麦芽糖系列衍生产品销往乌镇、西塘等各大景区,年产值突破百万元。
“共富工坊是我们街道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每一个工坊都是根据辖区优势和特点量身定制的,采用‘合作社+企业+农民’经营模式开展标准化建设,有效弥补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不足,多渠道推动群众就近就业、稳定增收。”低塘街道组织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方工坊,共富一方。未来,低塘街道将继续在政策解读、流程优化、信息共享等方面出实招、下实功,持续提升共富工坊专业化组织程度,盘活农村闲置资源,让辖区涌现出更多“政府搭台不唱戏,群众致富当主角”的生动样本。
图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