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余姚⑤|瀑布仙茗颂
《余姚日报》版面图
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
——摘自陆羽《茶经·七之事》
古茗新芽
浙东,以越州上,余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大者殊异,小者与襄州同……
——摘自陆羽《茶经·八之出》
如果说一条叮叮咚咚的小溪像个蹦蹦跳跳的孩子,欢快地奔走在瀑布泉岭上,那么42个孩子手拉着手,齐声叫着,在瀑布泉岭的悬崖上纵身一跃,谁能诠释他们的行为语言?
有人说,时间如流水。溪流是躺在地上流动的时光,突然挂起来的白水冲瀑布是在晾晒、叠压陈旧的时光,还是在展示内心深藏千年的秘密?
“水流万千丈,尽日泻潺湲。”流水向下,我向上。我在白水冲瀑布处逆水而上,顺着千年前诗人皮日休仰望过的视线,向着时间的源头逆流而行,去寻访传说中的“山中大茗”。
茂林修竹,高山飞瀑。这里是瀑布泉岭,又叫道士山。可惜,我无法穿越到西晋永嘉年间。今天的道士山人迹罕至,更没有道士的踪迹,传说中的道士村也不知在何处。我看见山坳深处那几间被时光遗落的赭色建筑,不知是僧院,还是道观?
我怀揣《茶经》,仿佛与陆羽结伴而行,跋涉在荒无人烟的瀑布泉岭上,树枝为杖,信念如烛,穿竹林、越涧溪、钻草木、爬陡坡,像一位虔诚的朝圣者。
踩在虞洪入山采茗的足迹上,豆大的汗珠滴落在脚下的泥土中,渗进这一方神山圣水,我感受到大山的脉动和心跳,接收到来自远古的神秘信号。
于是,一声响亮的牛哞在山径的转角处响起,在历史深处响起,随之出现的是一位仙风道骨的道士,牵一头三青色之牛,飘然而来,与虞洪迎面相遇:“我是丹丘子,听闻你擅长煮茶、喝茶,常想借你的光。山中有棵大茶树,可以让你采摘。愿你往后送一点剩余的茶水给我喝……”
受宠若惊的虞洪惊诧、恍惚,还来不及作答,倏忽间,随着一团迷雾,丹丘子同他的坐骑,消失得无影无踪。
虞洪果然获得山中大茗,是丹丘子培育的,是神仙所饮之茶,后人以“瀑布仙茗”称之。
此后,虞洪再也没有遇见过丹丘子。也许,他捧着煮好的茶,一次次站在当初相遇的山道上等候、等候、再等候,始终不得相见。陆羽的好友诗僧皎然说:“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双翼。”仙人早已羽化升天,不知去踪。
今天的我无缘与仙人相遇,但在虞洪遇仙的地方,看到一座凉亭和字碑,上有《瀑布泉岭古茶碑记》,除了记载上述仙事,还写道:“苍茫四明,东南形胜。道教列洞天福地,此处称瀑布泉岭。溪瀑纵横,泻入白水冲,直卷悬崖千丈雪。厚壤沃土,草木森森,滋生千古奇茗……”
奇迹往往发生在历史的转角处。又转过一个山道,在接近山巅之处见到一大片古茶树,旁立“古茶树保护区”的牌子,其中一两棵“大者殊异”,被铁皮围挡保护。许是传说中的“千年奇茗”。虽然没有我想象中的高大,但见它“枝干硕粗,叶大质厚,满披白毫,为南方之嘉木”。
《茶经》开篇首句:“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而嘉木就在四明山上,就在瀑布泉岭上!诚然,有专家提出此“瀑布泉岭”也许是指附近山势更加险峻的羊额岭,但我以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眼前被春风抚摸过的嫩绿茶芽,显得格外饱满,闪烁着翡翠般诱人的光泽。更何况,我不是专家,只是一个普通的爱茶之人,以颂扬之情,与眼前的瀑布仙茗进行一番心灵的交流和猜想。
也许,它们掰着手指在数自己的年轮。从上古时代启程,穿越洪荒,阅尽沧桑,不知站了几百年、几千年?只知道自己没有挪动过,站在瀑布泉岭上,站在天地之间,站成天荒地老!
也许,它们在想心事。为何自己被冷落了千余年呢?一次次把心中的秘密托付给身边的一条条小溪,托付给瀑布,想把自己的心事捎到山外,捎给山下的人。可惜,流水无情,一去不复返。但近年来,为何来看望自己的人越来越多?官员来了,专家来了,诗人来了,游客来了……不同的人带着同一种目光和表情,显得非常惊奇和兴奋,甚至有点相见恨晚的遗憾。
也许,它们在感慨命运。曾经得到过仙人的呵护,走进过唐诗宋词,写进了《茶经》,成就了一个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热闹也罢,寂寞也罢,期待也罢,失望也罢,自己始终坚守着草木之心,只为宇宙的嘱托和肩负的使命。
也许,没有也许。它们知道又一个春天来了,抓紧做春天的事、眼前的事……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
我独坐在瀑布泉岭上,独坐在春风里,也许独坐在丹丘子曾经的身影里,抬头仰望,清风徐徐,白云悠悠,目光穿越千年的思念,静静地陪伴着眼前的“南方嘉木”,默念着《见与不见》……
姚江源
天育万物,皆有至妙。
——摘自陆羽《茶经·六之饮》
在大地的百草园中,一株茶树显得神奇而特别。
我总以为那一片片绿叶深藏着玄机,是上苍给人类的一页页绿色信笺。无字的页面上,纹路纵横,脉络清晰,压制着天道密码和自然真机,是草木与人类联络的玄妙信号。你看,叶片上的纹路多像人类的掌纹。
如果把鱼虫鸟兽等生命体都归类于以人为代表的动物,那么地球上有生命的物质差不多是动物和植物,简称动植物,再简而言之,就一个“茶”字,几乎包含了这一切要素和含义。“人在草木间”是仓颉造字时的巧合,还是冥冥之中的必然?
我相信,天地之始,大自然已为人(动物)与百草五谷的联姻注入“天人合一”的DNA,隐置着一个个破解之道。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炎帝神农氏是洪荒时代的智者,也是勇敢无畏的探索者。他初尝酸、咸、甘、苦、辛之五味,始识寒、热、温、凉之四气,是破解茶谜之道的鼻祖。如《茶经》所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此后,小小的茶叶飘香在华夏大地,滋润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史。
在余姚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茶事还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同为河姆渡文化的田螺山遗址发掘的古茶树根,经中外专家鉴定,已有人工栽植的痕迹。茶已纳入河姆渡人的视野,像稻谷一样,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人工栽植。
面对一个个陈列在展柜里的田螺山古茶树根,我突发奇想:这些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具都有创作难度的形态,隐藏着什么玄机?用手机扫一扫,压制在里面的信息是否会一览无余?说不定,上苍为我们保留着当初的原始配方和草稿,给我们解读大自然“万物至妙”的奥秘。也许,它会告诉我们,远古的祖先是何时开始“茶可疗饥”?又是谁发明了“茗粥”?我猜,在河姆渡人的夹砂黑陶的陶罐、陶釜里,一定残存着茶氨酸。
太平盛世,茶事日盛。把茶事从“开门七件事”的烟火生活中提炼出来,成为一件赏心悦目的雅事,成为一种艺术、一种文化。所以,饮茶不仅仅是生理需求,还上升至精神层面,被赋予更多哲理,包括人生哲理,把这片神奇的绿叶演绎得出神入化。于是,中国历史的舞台上出现了茶圣、茶神、茶仙、茶僧……
人在草木间,人在天地舞台的中心,但绝不是沉浮世界的真正主宰,因为人被草木包围着,被世界万物包围着,人仅仅是“天下万物”中的一物。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自古以来,有多少智者和茶客品茗时喜欢品味人生、领悟大道。神奇的绿色液体入口后,进入五脏六腑,渗入整个人体山脉,于是,冰封的江河活了,荒芜的原野绿了。阵阵茶香在生命庙宇里不断弥漫,于是,灵魂深处的意识星座亮了,人与自然一度失联的密码找到了,“万物”之间的玄妙信号通了。接着,品茗人发出“人生如茶”或“茶如人生”的感悟……
三女山茶园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摘自陆羽《茶经·一之源》
现在,请出佳人,为我们泡一杯佳茗。
古筝叮咚,流水淙淙,寻觅千年知音。一双素手在杯盘间翻飞,如两只蝴蝶在花间翩翩,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翻杯、净器、赏茶、投茶、润茶、摇香、冲泡、奉茶……霎时,小小斗室,清香四溢。随着一个“请”字,一杯香气扑鼻的瀑布仙茗,汤色翠绿,清澈透亮,只待有缘人细细品味……
“清溪千顷开妆台,晴虹万丈作缠头。”我想,黄宗羲先生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为最宜饮茶之人。他撰写的《四明山志》记载了“四明十二雷”的故事——曾延续320年之久的贡茶、前后有20多位皇帝品尝过的佳茗,竟有一个凄美的故事。
身影苍翠,曲线丰满,三女山依然静静地矗立在四明山东麓的车厩岙中,紧紧地挨在一起,仿佛还处在雷声的惊吓中。十二声惊雷,击中的不仅仅是三位在清溪中洗浴的采茶女,还有三只被打翻的茶筐,以及中国茶文化史。当三位采茶女化身清溪边的三座山峰,茶筐里的茶叶便落地生根,三女山上年复一年地生长着名为“四明十二雷”的佳茗。
春天,我跨过那条清溪,来到三女山下,伫立在茶园中“三女”环抱的丞相墓前。俯仰之间,我想起曾经喝过的“丞相绿”,想起清代全祖望的诗句“春风一夜度过三女峰,茶仙冉冉乘云下太空”……如今的三女山(诗中的三女峰)苍翠依然,茶园葱茏依然,我感到无比欣慰。
“从来佳茗似佳人。”这一杯翡翠色的清香甘露里,饱含了多少天地精华,也饱含着三位佳人的缕缕香魂。当一片片“四明十二雷”在沸水中上下翻滚和缠绵悱恻时,品茗的您有听到来自杯底隐隐约约的雷声吗?
我以为,这雷声依然在“中国第一个茶文化之乡”回荡,激励着一代代茶人,继续创造辉煌。这里采撷的不仅仅是好茶、名茶、贡茶,不仅仅是古老的绿色神话,还有新的传奇故事。
假如,丹丘子重返人间,看到如今茶香袅袅的人间仙境,见到人人都是“虞洪”,也许再也不愿飞回天庭。
假如,陆羽再临世间,看到四明山上漫山遍野的“南方嘉木”,也许要专为余姚写一部《新茶经》。
你知道吗?一米高的茶树,地下有三四米长的根系,但生长在余姚这块“厚壤沃土”的茶树,根系长达六七千年!
你知道吗?一斤干茶有三万一千个茶芽。假如一个茶芽就是一个绿色生命的故事,那么余姚现有六万二千亩茶园,有多少个茶芽、多少个故事?
你知道吗?四明十二雷、四明龙尖、四明春露、河姆渡野茶、丞相绿、化安瀑布茶……是它们曾经的小名和昵称,为何现在都叫瀑布仙茗?
那天,我来到四明山之轴大岚山,来到“四明龙尖”的故乡,在万顷茶园中有一泓小小的泉眼,像一面闪亮的小镜子。
当我的双眼贴近这面深不可测的魔镜时,顺着泉水流淌的方向,随着时光旋转至深处,神奇的一幕出现了:我看到了四明山上的点点滴滴带着茶香的水珠从我脚底看不见的庞大茶树根系网络中渗出,然后汇成涓涓细流、条条溪水、匹匹瀑布,浩浩荡荡地向山下奔去;看到碧波荡漾、蜿蜒百里的姚江一路向东,流经人杰地灵的“东南名邑”姚城,流经七千年原始文明的河姆渡,流向东海,流向永恒;还在波光掠影的江面上看到了田螺山古茶树根、瀑布泉岭、丹丘子、山中大茗、陆羽、《茶经》,看到了源远流长,看到了一脉相承……
姚江源
我恍然大悟,这里是百里姚江的源头,也是影响中国茶文化史的瀑布仙茗的源头、中国绿茶的源头!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