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闲话|小区里多建些风雨连廊如何?
乔风
近日与朋友去诸暨市的千柱屋景区游玩,这是一座藏在深山里的清代江南大型宗族建筑,笔者在惊叹它的恢弘气势、精美建筑和文化底蕴的同时,更为其中蕴含的建筑智慧所折服,尤其那一条条门前长廊,不仅仅是族人行走的通道,更是一种充满情感与美学,将艺术性和实用性完美融合的建筑智慧。由此不禁想到,我们现在的居民小区,是不是也可以适当吸收这种古建筑的精髓,让现代化的小区更多些邻里感情与人文关怀。
千柱屋一共有8个四合院(台门),10个大天井、36个小天井,总建筑面积近7000平方米,110多间房屋全部通过长廊相连,不管走到哪个角落,都可以做到“晴不晒日头、雨不湿鞋子”。这种江南古建筑的连廊,不仅极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构建了深远的文化意境和丰富的功能价值,它不是简单的道路,而是一种科学合理的空间组织,隔而不断,有曲径通幽之妙,又体现了人文情感和审美价值。
那么现代居民小区是否可以多建造这种风雨连廊呢?笔者认为不仅可以,而且非常应该。就拿笔者居住的小区来说,各种设施也算齐全,但遇上大热天、下雨天,居民的室外活动就无法进行,尤其影响老人、小孩的休闲娱乐健身,也大大减少了居民互动交流的时间。而在天气好的时候,晚上下楼活动的人一多,路边设置的几条长椅根本不够用,居民们也不能好好地坐下来聊聊天,这对小区的治理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因此,小区里增添一些风雨连廊确实大有好处、很有必要。不妨改变一下目前普遍存在的简单直线路径,设计绿色顶棚、曲折变化的连廊系统,结合绿化、水景、小品、书画艺术等,提升小区的艺术氛围,让回家之路变成一种愉悦的体验,而不是简单的通过。连廊可以设计得更宽一些,多放些舒适的座椅,在某些节点处设置休息区、聊天角、儿童游戏点等,方便邻居们在此停留、偶遇、交谈,化解对门不相识的都市病,增进邻里感情,增强小区的凝聚力。现在各地都在大力推进未来社区建设,这种风雨连廊是不是也应该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呢?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