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街谈巷议|毕业季的“犒赏”:莫让物质盛宴荒芜了精神家园

2025-08-28 09:12 来源: 姚界客户端
分享

草奇

最近,社交媒体上,一位家长晒出的“高考后账单”引发广泛讨论。青岛考生梁同学的家庭为兑现考前承诺,花费近2万元购置单反相机和专业耳机;北京考生李同学的暑期主要支出则涵盖考驾照4000元、新手机6000元、毕业旅行8000元及近视眼手术费2万元,总计3.8万元,作为其考上大学的“犒赏”。毕业季,一场名为“犒赏”的消费飓风席卷无数家庭。

考上大学,想买新手机,想买台配置好的电脑……家长们愿意满足孩子的这些需求,认为这是对孩子多年苦读的一种奖励。孩子们结束了紧张的高中生活,渴望通过消费来释放压力、犒劳自己,也为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活做好准备,这都是无可非议。

然而,在这种毕业季的“犒赏”消费热潮中,我们看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孩子和家长存在盲目消费和攀比心理。一些孩子为了追求所谓的“标配”和“潮流”,不顾家庭经济状况,购买昂贵的电子产品、选择奢华的旅行线路。别人的毕业旅行是欧洲五国,自己的省内三日游就“拿不出手”;同伴的“三件套”是顶配版电子产品,自己的“中端机”就“配不上大学”。这种消费行为不仅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容易让孩子形成错误的消费观念。另一方面,情绪价值的天平在悄然偏离,十二年压抑需要一次集中释放,社会也默许这种释放——情绪补偿。但情绪的天平一旦倾斜,补偿就容易异化:从“我需要”被替换成“我应该”,有太多的孩子,一边心安理得花着父母的钱,一边又嫌弃父母的工作不体面,无形中将亲情异化为一场物质交易。

“犒赏”本无过,但当其蜕变为单向度的物质狂欢,精神家园便面临沙化的隐忧。在“十年寒窗苦,一朝尽情欢”的集体叙事中,消费被异化为衡量青春价值的唯一尺度,这不仅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可能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习惯了用物质来衡量一切,他们就容易形成功利、虚荣的心态,难以真正理解奋斗、努力和成长的价值。长此以往,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可能会过于依赖物质来获得安全感和成就感,而忽视了内心世界的丰富与精神品质的培养。

高考后的漫长假期是一段充满感恩、思考和成长的时光。它意味着告别过去的青涩,迈向新的人生阶段,更需要我们在精神层面进行沉淀与升华。比如,参与志愿服务或社会实践,去帮助他人、回馈社会,从中体会奉献的快乐与责任的担当,用物质的“减法”换来精神的丰盈;尝试勤工俭学,积累资金,在预算约束中学会选择与负责,从成长的真谛中掌握人生的方向盘;与老师、同学进行真诚的交流,感谢他们的陪伴与帮助,让师生情、同窗情在心灵的沟通中得以延续和升华;阅读一本好书,学习一项新技能,参加一次文化研学活动,在经典著作中与先贤对话,在技艺磨砺中认识自身潜能。

古人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青春真正的光芒应当源于对内心世界的深耕与对广袤人生的热望。毕业季的“犒赏”应是生命新程的壮行酒,而并非沉溺物欲的迷魂汤。让我们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远离消费主义的喧嚣,回归成长的本质,用丰富的精神食粮来滋养自己,让青春在理性与思考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唯有如此,这场名为“毕业”的犒赏才真正配得上“青春”的分量。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