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谈巷议|共享电动自行车,服务细节有待改善
乔风
如今,“共享经济”越来越普遍,已经深入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共享电动自行车更是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出行,尤其受到年轻人的欢迎。笔者也经常使用共享电动自行车,但好几次碰到不愉快的骑行体验,再细细一想,共享电动自行车在有些细节上确实存在服务上的瑕疵,希望运营商能够加以改进,别让便利之车成为添堵之车。
首先是停还车点位的设置还可以更合理。一般来讲,政府服务机构、大型公共活动场所、城市商业广场、医院、车站、学校、菜场、大型商超、居民小区等应该是设置共享电动自行车停还车点位的重点区域,这是市民出行的基本刚性需求决定的。实际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有个别人流量大的地方没有设置点位,给市民出行带来一定的不便,有些看上去“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路段却停放了不少共享电动自行车。当然,点位的设置要结合场地的实际情况,有些地方确实没有合适的区域专门用来停放车辆,但至少可以因地制宜进行设置,不在于点位的大小、车辆的多少,车少人多,利用率反而会提高。
其次是车辆的日常管理问题。以笔者每天经过的万达广场东北侧的点位为例,一般情况下车辆停放比较有序,但遇到万达举办活动,人流一多,这里的车辆就乱停乱放了,人行道上、绿化带里,横七竖八的,严重影响行人通行和市容市貌,想必这种现象在其他点位也有存在。还有车辆安全头盔的问题,经常发现有少数车辆的头盔损坏,无法正常使用,说明其维修更换还不够及时。
最后就是还车问题。笔者骑过3家平台的共享电动自行车,均遇到过在正常点位无法还车的情况,多次调整车辆摆放位置依然没有效果,甚至在平台上投诉也不一定成功,计费却一直在继续,其中有一次正常收费应该是2元,结果支付了4元。这应该是平台的定位系统不够准确导致的。虽然这是个别现象,但对用户来说是很不好的消费体验,希望运营商能够加以完善,让共享服务更加便捷、舒心。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