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闲话|期待更多青春力量扎根乡土
福以
近日,《余姚日报》接连刊发《余姚乡村变形记:青创客让乡村价值走向C位》《余姚与青年的“双向奔赴”——以青山作笺邀青年落墨》《青年与乡村的N种可能:梁弄镇乡村振兴的青春实践》等多篇报道,聚焦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越来越多的青年正回到余姚、走进乡村,带着热情、理想与创意,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
如今,青年返乡创业已不再是个别尝试,而是正在形成一股有温度、有韧性的时代潮流。他们中,有人改造闲置老宅打造创意民宿,有人运用电商平台卖土特产为村民拓宽增收路径,有人开咖啡馆、搞市集、办研学,营造出“村咖文化”独有的松弛氛围,也有人投身智慧农业,以数据管理和科技力量助推传统农业跃升。乡村,正在成为这些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新“主场”。
这场“双向奔赴”的背后,是青年对乡村价值的重估。他们不再把乡村当作“回不去的故乡”,而是当作“可以开创未来的热土”。相比大城市激烈的竞争与高昂的生活成本,家乡熟悉的人文环境、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渐趋完善的创业支持,让他们看到了扎根乡村的可能性与可持续性。与此同时,乡村也在他们的到来中完成了一场“变形记”:从传统农业向多元业态延伸,从人口流失到人口回流,从“沉默的田野”走向“活力的乡创现场”。
从更深一层来看,青年返乡不仅要“回得来”,更要“留得住”“干得好”。近年来,我市在这一点上做了诸多有力探索。团市委持续推进“姚燕归巢”项目,通过政策引导、资源对接和实践锻炼,吸引姚籍青年返乡发展;市人社局在梁弄镇、牟山镇等地打造“乡创空间”,为创业者提供孵化支持;市农业农村局积极推进“青年入乡实践点”建设,打造集实习、就业、创业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一张涵盖政策、平台、服务、文化的支持网络正逐步织密,推动青年与城市、与乡村形成深度连接。可以说,我市不仅用资源吸引青年,更用温度留住青年、用机会成就青年。
让青年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最终让他们成为乡村的一部分,这是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正视和主动推进的一项长远课题。未来,我市仍需持续优化创业生态,创新治理机制,提升乡村公共服务配套能力,让乡村不仅是青年事业的起点,也是他们生活的归宿;不仅有绿水青山的“颜值”,也有创业友好的“气质”。
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的故事仍在续写。让我们期待,更多青年以青春为笔、奋斗为墨,共绘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