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龙山晨议|共享人才,让技术更好扎根产业

2025-08-08 08:31 来源: 姚界客户端
分享

乔风

共享经济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眼下,一个更具突破性和颠覆性的共享现象正在出现,那就是共享人才——这种“编制在高校、工作在平台、服务在企业”的用人模式在浙江不少高校和地方开始实施,并初见成效。当一批批科研专家走出实验室、走出校门、走向产业第一线,越来越多的创新技术从论文变成了现实,越来越多来自实验室的成果在田野上喜获丰收。

共享人才机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敢于创新,打破了用人的条条框框,使高层次人才能够在最合适的舞台上大展拳脚。人是高校、科研院所的,干的项目却在产业平台,服务对象则是企业。比如大豆育种专家陈晓超拥有省农业科学院的事业编制,享受正常的待遇保障,而根据省农科院、湘湖实验室、浙江传化集团共同签署的协议,传化集团旗下的传化生物承载他的劳动关系,承担他的主要科研经费,湘湖实验室的先进设备则为他培育大豆新品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短短几个月时间,传化集团的高含油量大豆的产业化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鉴定调控大豆高温适应性和种子萌发相关基因各1个,还将利用人工智能和类脑算法,通过智慧育种的手段选育出高产高油大豆突破性品种。

类似的共享人才故事正在不断上演,各地政府也各展所能,积极为共享人才培植生长土壤。去年底,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提出,科创平台、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根据需要可以在高校院所落户,以“双聘”形式开展科研任务。目前浙江省属12所高水平建设大学均出台完善了人才流动共享的相关规定,“校企双聘”的试点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

创新是发展的永恒主题。当高校和企业都不再纠结人才是属于谁的,而是专注于更好发挥人才的作用,让技术与产业无缝衔接、让人才与企业互利共赢,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必将迈得更大、走得更稳。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