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闲话|小城不小 戏好则灵
小蔡
据《余姚日报》报道,近几年,余姚大剧院热闹得很,南京姑娘小沈拖着行李箱直奔大剧院看《无名之辈》,看完戏还要尝尝余姚杨梅。像她这样为一场演出来姚的外地观众越来越多。去年12月以来,余姚大剧院已成功举办42场高品质演出,吸引观众约25万人次。
余姚做对了什么?首先,只选好剧目。剧院总经理韩津津说得很实在:“艺术品质优先。”从经典《红楼梦》到新锐作品,提前一年就开始精心挑选,体现出“内容为王”的核心标准。其次,打“组合拳”。来姚不仅有好戏看,还能凭票根在指定的餐饮、住宿、景点享受优惠折扣。余姚还将抓住暑假档这个消费高峰,给学生打折,卖家庭套票,把一场演出变成一条销售链,让文化消费更具普惠温度。
为啥那么火?抓住了老百姓要“好文化”的需求。市民余燕的话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现在余姚的演出选择越来越丰富,文化生活品质明显提升。”物质水平提高了,自然对优质文化内容有强烈的渴望。外地观众愿意为了一场好戏跑一趟,更说明余姚的戏有吸引力。剧院没有因为自己是县级市而放低标准,反而用心编排“文化菜单”,涵盖多类演出,这才激活了市民深层的文化自信,更吸引外地游客。
未来,余姚更需以“磁石”之力持续释放创新引力。可以进一步深化“票根经济”的覆盖面,串联起阳明古镇、河姆渡遗址等独特文化地标,打造“看好戏+游古迹+品土特产”的特色文旅闭环,让“为一部戏赴一座城”升级为“为一城文化而停留”。也可以用好互联网平台,提前发布排期,收集大家想看的剧目,提升参与度和积极性。
小地方照样能办好大文化,秘诀是认真挑好戏、用心惠民生、敢想新办法。当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的演出时,文化不仅滋润了生活,也拉动了消费市场。小城不小,戏好则灵——这才是老百姓想要的文化生活。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沈媛仪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