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闲话|反诈宣传,精准发力更重要
乔风
据媒体报道,今年“6·18”大促期间,涉快递类的电信诈骗又出新套路,继前些年的“丢件退赔”“福利卡券”之后,以“短信引流+取消会员”为特点的新型组合骗局又让不少消费者没吃着“馅饼”却掉进了“陷阱”。
反诈的技术手段越来越进步,反诈宣传也一年比一年声势浩大,客观上确实也收到了一定效果,帮助许多企业、市民避免了经济损失,但为何总有人“前赴后继”,不断地上骗子的当呢?当然,我们可以怪罪于骗子的狡猾,各种骗术层出不穷、防不胜防,也可以指责受骗者贪小便宜,总想着天上会掉“馅饼”,但有一点也不得不承认,那就是反诈宣传还有做得不够到位的地方。很多宣传太过平面化,用力尚欠精准,有的甚至流于形式、走个过场,导致时间、金钱、精力花了不少,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譬如设在许多公共场所的电子显示屏,每天都在播放各种反电信诈骗的宣传片、警示片,提醒着过往行人,可实际上又有几个人关注了呢?有的人匆匆走过,根本不可能停下来观看,有的地方环境嘈杂,根本听不到宣传片的声音。这样的宣传,“投入产出比”很低,甚至可以说聊胜于无。再譬如,不少乡镇(街道)、村(社区)、单位经常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总有反诈宣传的“一席之地”,拉个横幅、分发一些宣传资料,有些人小册子是拿了,可转头就随手一扔,即使带回家也不会仔细去看,这样的宣传又会有多少作用呢?又譬如,不少职能部门的公众号、APP、视频号里都会有反诈方面的宣传文章、短视频,可在信息爆炸却又碎片化的当下,这些内容又能吸引多少人的关注和浏览呢?
当然,以上这些方式方法也不是完全不可取,但最直接、最有效的还是面对面的教育和提醒。镇村、社区干部也好,包片民警也好,志愿者也好,不妨脚头勤一点,有计划地上门进行一对一的宣传。特别是针对老年人,不需要多少书面的宣传资料,因为有很多老年人不识字,也不用讲什么大道理,说说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案例更有效,更用不着分析骗术的具体套路,只要告诉他们别接陌生电话、别点陌生短信、别报银行卡号或验证码,切记天上不会有“馅饼”,只会有“铁饼”砸得你“头破血流”。另外,也要提醒老人子女经常给老人上上课、磨磨耳朵,脑中始终绷紧防骗这根弦。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