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闲话|让每个孩子都收获自己的“金牌”
福以
近日,我市教育领域捷报频传:市世南小学“富诚—WooFly”代表队在2025DI全球总决赛中斩获小学组挑战E工程类项目金牌,并荣获亚洲最佳创意奖;余姚技师学院22财综3班学生黄培彦,以2.10米的跳高成绩跻身全国同龄段运动员前列,凭国家二级运动员身份逆袭升本;市实验学校4名平均年龄仅15岁的学生,凭借347行代码开发出“偏瘫患者趣味康复训练系统”,在第39届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荣获一等奖。
三则新闻,三条路径,三种才华,但共同呈现出一个鲜明的主题:教育的价值,不应只有一种标准;孩子的成长,也不止一个标准答案。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容易陷入“唯成绩论”,似乎只有高考成绩优异、进入名校,才是成功的代名词。然而,今天的这些例子正是对单一路径思维的有力反驳。孩子的潜力是多样的,他们的成长曲线也可以各不相同。
在DI全球总决赛中脱颖而出的世南小学团队,依靠的是团队合作、创意设计和逻辑思维的综合能力;在体育赛场上高高跃起的黄培彦,用身体的极限证明了意志与坚持的力量,书写了技工院校学子多元发展、逆风飞翔的精彩篇章;而实验学校4位青少年程序员则让我们看到,即使年纪尚小,也能用技术服务社会,为偏瘫患者的康复注入人文关怀和科技智慧。
他们的成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找到了自己的“亮点”,并得到了教育环境的支持与尊重。这也正是我们当下教育改革亟需思考的问题——如何搭建更多元的成长通道,为不同天赋、不同性格的孩子提供合适的舞台。
要真正实现教育多元化,仍需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家长不妨以“望远镜”代替“放大镜”,看到孩子兴趣背后的长远可能;学校应构建“基础课程+特长发展”的立交桥,让体育、艺术、科技等赛道同样畅通;企业和社会机构也需积极参与,为不同天赋的孩子提供实践舞台。当跳高杆、编程键盘和DI即兴道具都被视为成长的阶梯时,“人人皆可成才”才不再是一句口号。
未来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而多样化的教育,正是培养这些人才的土壤。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学校和家庭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支持孩子走出独特的发展之路。让“成才”的定义更宽广,让“成功”的路径更丰富,这才是真正有温度、有希望的教育。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