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谈巷议|放宽“一两米”,做好这道民生题
乔风
春暖花开时节,金华小码头老商圈里的商铺生意火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里允许店铺外摆,虽然只是“一两米”的事,但这一放宽摆出了烟火气,摆出了风景线,摆出了消费的火爆,更摆出了一座城市的包容性。
曾几何时,跨门营业、占道经营、路边摊被城市管理部门当作“洪水猛兽”予以严管和打击。这是城市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对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城市形象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却也在客观上影响了部分市民的生计,削弱了城市的烟火气。如今,全国都在大力倡导提振和扩大消费,浙江省更是宣布支持大型商贸企业利用自有场地进行外摆促销,支持符合条件的临街商铺开展外摆经营。所以,放宽“一两米”,不仅是道政治题,也是道民生题,各地应该用心、用情把它做好。
趁着“外摆放宽”的东风,杭州、台州、金华等不少城市放宽对路边摊、临时摊位的限制,为广大想要自主创业的人打开了一条新就业通道,也激发了人们的消费热情。比如杭州市进一步将外摆放宽到一些符合条件的临街小微店面,许多商圈的经营户营业额明显提升。金华市武义县创新推出便民型、潮汐型等6种临时摊位,嵌入城市大街小巷,累计带动就业创业1300余人次。
当然,放宽店铺外摆不仅是以前的“地摊经济”的低层次回归,还是对新经济形态融入城市肌理的一种探索和尝试,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毕竟,网络的发达、电商的普及、快递和外卖的便利并不能消除人们对消费真实场景的向往,人们还是要走出家门,感受城市的多元业态和浓郁的城市烟火。
再者,放宽店铺外摆并不意味着听之任之,放松规范、管理和服务,店铺往外扩了“一两米”,考验的恰恰是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和城市治理理念的变革。杭州市针对特色商圈制定了“一场一策”“一企一策”方案,通过多部门会商,满足商家对灯光、招牌设置、促销场地等的不同需求;金华市婺城区将外摆审批窗口前移至商圈的执法服务岗亭,让商家就近办理,一键完成各种申请,还对各种店铺分门别类、分类施策,变“刚性执法”为“柔性监管”;永康市积极迭代“智慧城管”应用模块,探索临时摊位预约、登记等功能,通过定时、定点、总量控制等方式,实现摊位余量实时线上查询。
放宽店铺外摆,既是回应民生需求,提供低成本就业机会,也有利于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释放市场活力,提振消费信心,本质上都是要以人为本、围绕民生来做好服务。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