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闲话|博物馆也可以“玩”得既潮又酷
乔风
近日,宁波博物馆举办的“古韵丝途”文创市集圆满收官。该市集不仅将古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街“复原”并搬进博物馆,还集中展示了丝路沿线城市的各种文创产品、美食小吃、非遗项目,吸引了6万多人次参观。原来让人觉得“高冷”的博物馆,正在逐渐“变身”,成为文旅消费新场景中的一支生力军。(据《钱江晚报》)
一直以来,博物馆并不是非常大众化的消费场所,有的博物馆虽然参观的人数不少,但总体上还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特别是许多博物馆都实行了免费参观政策。怎么样让博物馆走出传统的“舒适区”,在实现教育这一社会功能的同时又在促进消费方面有所作为呢?宁波博物馆的尝试给了我们一种新的思路,那就是博物馆也应该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从“阳春白雪”走向“下里巴人”,“玩”出新花样,让参观者同时成为消费者。
就在前不久,中央和浙江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大力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的方案,其中对增加文旅消费场景也提出了要求。余姚的博物馆资源并不少,如何在促进文旅消费上一展身手呢?笔者以为,一是要积极探索科技赋能。比如,利用AI技术提供智能讲解服务,让参观者获得更加个性化的参观体验;利用AR眼镜,让文物、古人、场景一一“复活”,增强参观的互动性。二是可以适当延长开放时间。浙江自然博物馆早在2022年就成为了全国首家实行24小时开放的博物馆,“夜游博物馆”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也满足了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三是要创新经营方式,丰富经营业态。博物馆周边可以开设文创店,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可以适时举办各种文创市集,推出手作体验、快闪活动、非遗展示、演艺活动、美食小吃等消费项目,让更多的参观者“买买买”,让博物馆具有更强大的消费“生命力”。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