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访谈|在积淀与创新中不断成长

2024-11-27 11:00 姚界客户端 记者 张雯
分享

访浙江梦麟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冯晓东

您身边有律师朋友吗?

说起律师,您第一反应是什么?专业?高薪?忙碌?本期访谈的嘉宾,记者原本是因“公益律师”这个头衔找到他,但在三个多小时的深度对话中,记者发现了他更有意思的一面。本期访谈,咱们与这位从业28年的律师聊一聊律师那些事儿。

冯晓东参加浙江省第十一次律师代表大会

人物经历

当记者走进位于南雷南路商会大厦北楼的浙江梦麟律师事务所,便被它的装修风格给惊艳了。一整层楼像个巨大的展览馆,目之所及,墙上都是被装裱悬挂的各类物件,不管是字体、格式还是纸张,无一不彰显着它们身上曾流淌过的光辉岁月。事务所的负责人冯晓东眼睛闪着光,如数家珍:“这是1964年咱们余姚的土地房产所有证;来来来,这是全国首套以法律为元素发布的邮票;还有这个,这是1940年颁布的检察官不起诉处分书……”老物件挂满了整条连廊,信息量之密集,看得记者眼花缭乱。

今年,梦麟律师事务所即将迈入第五个年头,而这些与余姚法律、中国宪法有关的珍稀物件,是从冯晓东开始赚钱起就一件件收集攒下的,现在整合起来,被他命名为“梦麟法律博物馆”。

梦麟法律博物馆(部分)

从进门左侧“博物馆”绕出来,前台背后是一整排古代的铜镜,“明镜高悬照天地,红尘何处不清白。”冯晓东笑着解释道。将视线往东瞧,则是两堵书墙,空白处写着小字:“梦麟所图书馆”。两堵书墙有多少书?冯晓东不知道。但他知道,五年内最高法院与最高检察院出版的所有书籍,都能在他所建立的“小图书馆”内找到。

一个人真心喜欢自己的职业是很骄傲的,冯晓东将这块斥巨资买下来的楼层细细规划并绘下蓝图,这个梦何时开始编织的?还得从他幼年说起。

1975年,冯晓东出生于黄家埠冯家村。除去上学外,他的业余时间几乎都在田埂上度过,记得儿时和姐姐一起比赛插秧,父母将西瓜放在田那头,谁插秧快就可以先吃到瓜,引得幼年冯晓东奋力干活。每每学校放假,冯晓东照旧7点起,一趟趟将5亩地的稻草拉回家堆起一个个草垛。

至于长大后想做什么,只要不做农民都好!中专时,冯晓东报考了法学专业,当年的法学专业远没有现在热门,三年时间,除了背枯燥的法条外,最让他感到幸福的大概是周末吃餐大排饭或者找个小录像厅看录像,中专三年就这么转瞬即逝。

一般人不爱提起自己的过往,仿佛本领是自个从天而降似的。但在冯晓东的律师生涯中,两位师父为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一位师父韩导先(以下简称“韩律”),是位女律师,冯晓东至今都觉得,这位师父是余姚律师界女性中独一无二的存在。为了能在韩律那学本领,冯晓东住在没有窗户的架空层,自嘲常常“人与老鼠和谐相处”。在做韩律的助理时,他的任务就是“复印机”:将师父所有的代理词、辩护词、起诉状全部手抄一遍,其他律师只写个提纲的辩护词,韩律也会事无巨细写得尤为清楚,一次抄十几页是常有的事,每每写完手指头都“扁”了不少。一旦有错误,师父的“火眼金睛”就会不留情面地扫射到冯晓东身上。

一年后,冯晓东告辞韩律,将细致和严谨“装”进口袋,结识了他相伴近十年的第二个师父——浙江阳明律师事务所的头号律师徐敏。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娃娃,在徐敏这真切感受到了“格局”。先办事再收钱,官司输了不收钱,能与身边的人都打好关系,把律师做出了企业家的感觉……冯晓东崇拜极了。

不做律师只能回家种田,冯晓东心里明白。他抓住一切机会没日没夜地学习,从早上7点半到深夜12点,都是他的上班时间。为了高效完成师父交代的任务,他还自创了文本格式,久而久之,徐敏的助理工作只需冯晓东一人完成。这是什么概念呢?几近相同的工作量,而冯晓东现在需要将近7个助理配合。

不工作时,冯晓东常常一个人坐在通济桥上,看着车来车往的南雷路,心里思索着天地辽阔,这座城市能否容纳一个小小的自己。彼时还是1996年,当个尽职、忠诚、优秀的助理是冯晓东的第一目标,但人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助理的位置上,而后几年,想要成为一名专业、有成就感的执业律师的念头愈发强烈。

2006年,冯晓东放弃工作,回家潜心准备通过率低至7%的国家司法考试。一年四季一套衣服,夏天开电扇,冬天开热油汀,从早上7点学习到深夜,四大本复习资料,冯晓东都翻烂了。就连睡觉时,耳朵里听着的还是培训机构录制的考试磁带。有时实在太困,他就拿剪刀戳自己的头……现在回忆起来,冯晓东直言自己“生病了”。

第二年,冯晓东转换了思路,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不再紧绷地复习,这一年,他顺利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还高出分数线45分。苦心人,天不负。十年积淀,冯晓东终于成为了一名能自己独立接案子的专职律师。而他的律师生涯,也在这一刻扬帆起航。

访谈实录

张雯:冯律师,您从一名律师助理到可以自己独立接案子,经历了13年。2009年可以说是您的重生之年,您觉得在心态上有了什么样的转变?后来又是如何考虑自己经营一家律所呢?

冯晓东:2009年,我成为一名职业律师,将两位师父的经验化为己用,严谨、负责、大气,第一年收入就高达50万元,第二年竟然赚了100万元,我真高兴坏了!你想想,差不多15年的沉淀换来150万,相当于一年入账10万,我已经非常满足了。当时我就觉得,律师行业真的是公平的,你付出多少,就能看到多少回报,这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其实从进入中专学习法学专业开始,我心里就锚定了一定要进入司法系统或者做律师,不成功便成仁,不然我只能回家种田。我人生的第一个阶段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徒弟”,我做到了;第二个阶段是“成为专业的律师”,我也做到了。那接下来就该朝我的第三个阶段迈进了,我想成为“余姚最好的律所主任”。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干?很多人都这么问过我。因为我有很多想干的事,不管是管理理念、公益事业,还是你刚刚看到的博物馆,只要是对这个行业有利,我想做,我就要去实现它。

2020年,我从阳明律师事务所辞职,成立了浙江梦麟律师事务所。虽然超越师父很难,但是旗帜在那飘荡,永远是我前进的目标。那一年,是我人生中最艰难,但也最接近希望曙光的一年。花光所有家当,打下人生中最大的一张欠条,从装修开始,一点一点自己磨合。

冯晓东为团队开会

做律师时,我只知道如何精进业务,自己独立出来才发现,要学的内容太多太多。会计、出纳、前台、后勤,都需要自己招聘,刚开始没有经验,人员流动性很大,财务更是要我亲自把关。后来逐步稳定,有了自己的团队,随之而来的更是压力,全年无休,春节的鞭炮声是陪伴我加班的信号灯,有客户来电话就接,接了就是办。

好在,人总在事上磨,一路成长也算收获颇多。现在我们“梦麟”,也算是小有名气吧。

张雯:刚刚您提到自己的理念,其实我知道,你们梦麟律师事务所还有个“衍生”品牌:余姚市红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这个公益品牌下面还有9位专职员工,您怎么想到律师可以和公益事业有关联呢?

冯晓东:我刚开始是民政局的法律顾问,民政局下面有不少公益团队,又在近几年成立了“余姚公益场”,吸引了更多团队入驻。公益团队发心都很好,但他们小而散,也不具备法律意识,在公益服务中很难去捍卫自己权益。作为公益人,流血、流汗、不流泪,需要像我们这样懂法的人为他们保驾护航。

比如,不少公益队伍的合同都是我草拟的,出任务时遇到险情谁来承担责任?我们也会免费做代理,替他们梳理、寻找责任方、打官司,普法和法律援助“两条腿”同时走路,他们安心做公益活动,我们做好大后方,“红盾”就这么诞生了。

近年来,“红盾”做的事越来越多,每月都有4次公益活动,包含了社区矫正人员的法制宣教、调解、公益法律咨询等形式。比如这个月,我们就为社区矫正人员组织了普法讲座、手机摄影讲堂等活动。“梦麟”要挣钱,但“红盾”坚决不挣钱。

张雯:您的想法真的很棒,而且是个有大爱的领导者。您从律师助理一路走来,现在独当一面成为“一家之主”,您会更倾向给什么样的后辈更多机会呢?

冯晓东: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认为有必要先说说我想创造一个怎样的“梦麟”。在大家所认知的律师职责范围里,基本都是婚姻、继承、刑事案件等传统业务。但是我认为,这块“蛋糕”的争抢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律师越来越多,“蛋糕”就这么一块,如果互相压低价格去竞争,完全是没有必要的。

我们要对标大城市,宁波、杭州、上海的律师在做什么?有些政府的重大决策调查,包括“发债”,本来是交给外地律师团队做的。为什么我们本地律师团队不能做呢?本地律师团队更珍惜资源,只会做得更好!所以这才是从无到有的创造。目前,我们“梦麟”承接了不少政府的重大决策、政府收购项目调查,参股、发债咨询,其实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不能沉浸在传统业务中,我们要做“蛋糕”制造者,而不是“蛋糕”哄抢者,不停创造才是良策!

我经常拿我之前15年的经验和年轻律师分享,时代在前进,意味着大浪淘沙的速度也会更快,将专业放在第一位,用加速度、高强度的学习,去迎接崭新的未来。

张雯:您的思考让我也很触动,尤其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当下,不逆水行舟,就会被海浪打翻。在您这么多年的律师生涯中,您如何看待“公平”这件事?

冯晓东:公平的概念是“平之如水”,这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理想概念,但同时,不同的人对于公平的理解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不同视角下肯定会有不同的公平产生。

举个例子,因为一个纠纷,原告希望被告赔偿100万元,从原告的角度讲,公平是被告赔偿100万元;但从被告的角度讲,公平可能是一分钱也不用赔偿;再从法官的角度讲,公平可能是被告赔偿原告50万元。

可见,公平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形式。对于我们律师来讲,公平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希望我们的当事人能得到最基本的公平待遇。脱离事件,从人生的长河来看,人生的收获是公平的,付出可能不会在当下有回报,但总会在某一天悄然来到。

张雯:有时候变换角度也不失为是一种新看法。刚刚听您说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去学习法律?这又是为什么呢?

冯晓东:我想让他学习法律并不单纯因为我自己热爱法律,而是法律能展现社会矛盾,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人性的不同方面;同时,法律也是一种规则,在法律的条款里只有两项,一项是假设,另一项是解决方法,我们会看到很多违法的行为,其实也是对我们自己行为的规范。

我们学习法律,学习的是它的规则感、逻辑感和思路,以及更深入地了解人性,我们可以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也可以从法律活动中锻炼口才、敏捷思维。

记者手记

冯晓东自嘲有强迫症,他桌上的东西永远只会在一个固定地方。紧接着他打开电脑,向我展示他电脑中的文件。只见所有文件都被分门别类存在各自的文件夹里,一二三四五六有条不紊,随手点开一项,里面又是整整齐齐的若干个仔细归类的文件夹,再点开,仍旧是文件夹……

冯晓东就像一位厨师,将一碗面条拿梳子轻轻理顺,变成一条条泾渭分明的线,挂在墙上展示给众人。等需要资料的那一刻,大脑仿佛有条“USB”连接线通往电脑,“叮”的一声立刻触达。

我曾经觉得,在很多“成功人士”的身上,我看到的共有品质是“将挫折视作挑战”,但在冯晓东身上,我看到的更多是“耐心”,十年如一日的耐心与沉淀。同时,他的思维也让我惊叹,在奔赴山海的路上,未来是值得创造的。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刘文治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