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打破杨梅种植“靠天吃饭”,三七市大棚杨梅基地科技感拉满!

2024-05-23 21:35 姚界客户端 记者 俞丽丹
分享

“来,尝一个,味道怎么样?”5月22日,在位于三七市镇石步村的一处促成保温大棚杨梅基地,负责人张赟采摘下几颗紫黑乌亮的杨梅让记者品尝,杨梅口感细腻、汁多味甜。

936909c352effab50c4bc0f3c853e9c.jpg

三七市镇素有“中华杨梅之乡”的美誉,很多村民家里世世代代种植杨梅。据《中国植物志》记载,余姚杨梅中的极品“荸荠种杨梅”源于三七市镇石步村张湖溪。202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三七市镇施岙遗址古稻田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两段树木枝干,经研究确定树木年代为公元前2520年,距今已有4500多年,属于良渚文化时期。对古树和现生树木木材进行解剖学分析,鉴定其为杨梅,这是迄今我国发现年代最早、最为确切的杨梅树遗存。

在石步村张湖溪有一片古杨梅林,这片梅林有100多株古杨梅树,其中不少都有150年以上的树龄。梅农李世达和老伴正在杨梅园里疏果。“4月底以来,我们每天都会来杨梅园里作业,除草、施肥、人工疏果,把营养不足的小果还有病虫果摘掉。”李世达说,疏果不仅可以保证果实的质量,还能延长杨梅树的寿命,结出的杨梅果子个大味甜。他从爷爷手里接过这片杨梅园,经过精心管护,每年可增加收入10多万元。

悠久的栽培历史加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自然环境优势以及果农们在管理上科技的加持,让杨梅品质得到了很大提升,杨梅产业也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镇杨梅种植面积近2万亩,产量1.3万余吨。

种植杨梅是“靠天吃饭”的活,杨梅季里过多的雨水,不仅影响杨梅的产量和品质,而且梅农的收入也大打折扣。从2020年开始,三七市镇梅农就开始尝试促成保温大棚杨梅种植,大棚杨梅上市早、甜度高、品质好、周期长,比露天杨梅提前上市20天左右。

自动灌溉水肥一体化、电动卷帘机、自动补光灯……在梅农张赟的大棚杨梅园,科技感满满,通过手机端软件控制系统就可以完成大棚杨梅覆膜掀膜、灌水、施肥、补光等全部作业。今年,他还对棚内水肥一体化系统进行了改造升级,并铺设反光膜增加光照,以此保证棚内的肥水供应和光照强度。随着大棚杨梅栽培技术不断完善,杨梅品质和种植收益得到明显提升。

336de3dad4e412b8b3612b497ebc9bb.jpg

大棚杨梅基地里铺设的补光膜

为促进杨梅产业发展,三七市镇通过引导梅农加强科学管理,推广疏花疏果、科学施肥、矮化树种等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提升杨梅品质,推广增设山地轨道运输车。同时,该镇积极实施“政府搭台、梅农唱戏”策略,通过构建“杨梅红”产业共富党建联建,开设“线上、线下”杨梅课堂,定期邀请农技专家与销售达人为梅农授课,搭建村级集体冷库,牵线物流企业与航空公司直接签约梅农。

在今年的杨梅上市期间,该镇将通过丰富多彩的杨梅采摘系列活动,打造精品采摘线路,提升杨梅品牌效应,还将推出“线上+线下”双线销售模式,开设杨梅助农销售直播间,更好地助推杨梅销售。

编辑:严怡雯 一审:应红渊 二审:沈媛仪 三审:陈斌荣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