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坊间视点|“弹幕”进入课堂,你能接受吗?

2025-11-14 10:09 来源: 姚界客户端 文字整理 倪劲松 摄影 陈海东
分享

插图 邵天骊

■新闻回顾

课堂上也能“发弹幕”了?据报道,近日,沈阳一中学课堂开启“弹幕模式”,令人耳目一新。学生举牌和老师互动:“没听懂,求重讲”“Soeasy!我悟了”“老师,想上厕所”……充满趣味性的互动,让公众印象中稍显严肃的课堂不再“沉闷”,极大提升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少网友表示:“这样的课堂一定很有趣很活跃效率很高”“希望全国推广”“i人福音”……“弹幕模式”走红课堂,如何看待教育创新?

■嘉宾发言

张乐洁:当充满网络气息的弹幕,不再是屏幕上的一闪而过,而是化身为学生手中高举的牌子出现在中学课堂时,我们不禁为这一巧思喝彩。沈阳这所中学的“弹幕模式”,无疑为沉闷的课堂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活力,其走红网络的背后,折射出公众对教育模式创新的深切期待。

孙桂珍:从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到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再到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在中国这片沃土上,从来就不乏教育改革的例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创新更是遍地开花。

张静:课堂上引入“弹幕模式”引发了广泛关注。有人认为,这种充满趣味性的互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沉闷,为教育注入了新活力;也有人担忧,五花八门的“弹幕”内容会分散师生注意力,影响教学效率。作为一线教师,我认为“弹幕模式”的尝试体现了教育者对创新课堂的积极探索,但其利弊需辩证看待,关键在于如何平衡趣味性与实效性,让创新真正服务于教育本质。

孙桂珍:当前,儿童与青少年的教育生活,正被家庭的教育期望、经济条件,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模式,社会的竞争文化与资源分配,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以及传统与现代、多元文化的观念碰撞等多重因素交织影响,这些影响互相交织,容易导致青少年学生产生学业压力与心理负担加重、发展机会不均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受限、价值观冲突与迷失,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挑战等负面影响。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视作“i人福音”的“弹幕”课堂便悄悄走红。

张乐洁:这种创新的可贵之处,首先在于它精准地击中了传统课堂的“痛点”。在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模式下,许多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的“i人”,往往因害怕提问、羞于表达而选择沉默,最终导致知识漏洞如雪球般越滚越大。“弹幕”举牌以一种低成本、低心理门槛的趣味方式,打破了这层坚冰。它将学生的瞬时反馈——无论是困惑、理解还是生理需求一一可视化,让老师能够实时调整教学节奏与内容,实现了从“教为中心”到“学为中心”的悄然转变。这种即时、平等的互动,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和掌控感,让学习真正“活”了起来。

张静:传统课堂中,内向或羞于表达的学生往往成为“沉默的大多数”。而“弹幕模式”通过举牌的方式,为这些孩子提供了安全表达的空间。当学生举牌写下“没听懂,求重讲”时,老师能及时捕捉到知识传递中的断点;当有学生举牌“Soeasy!我悟了”,老师也能调整教学节奏,避免重复讲解。这种双向反馈机制,让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交响乐”。

孙桂珍:正如大学课堂讲究“抬头率”,中小学课堂也注重参与度。这样充满趣味性的“弹幕”互动,形式活泼,契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提供了发声渠道,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难怪一经出现,便收到了网友的热烈欢迎。可是热热闹闹的课堂,就一定能够带来学生学业能力实实在在的提升吗?

张静:“弹幕”的趣味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表达门槛。例如,学生举牌“老师,想上厕所”这类生活化请求,既避免了当众提问的尴尬,又让老师感受到学生的真实需求。这种“接地气”的互动方式,让课堂氛围更亲切,也更容易拉近师生距离。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当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感受到被尊重和接纳,其学习动力和参与度会显著提升。

张乐洁:在为“弹幕模式”叫好的同时,我们更需冷静思考教育创新的内核。任何形式上的革新,其最终目的都应是服务于教学实效,而非徒有其表的“热闹”。倘若课堂仅仅因为有了“弹幕”而笑声不断,但知识的传递与内化效率并未提升,那么这种创新便流于形式,甚至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本末倒置。

张静:确实,“弹幕模式”的潜在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学生书写“弹幕”内容需要时间,尤其在课堂节奏紧凑时,频繁举牌可能打断教学流程。其次,学生举牌的内容可能涉及课堂无关话题,甚至出现娱乐化表达,若老师未能及时筛选,课堂可能偏离教学目标。更关键的是,“弹幕模式”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快速判断“弹幕”内容的优先级,同时维持课堂秩序,这对经验不足的教师而言可能成为负担。

张乐洁:因此,看待“弹幕模式”乃至一切教育创新,我们应秉持一种“形神兼备”的视角。“形”是手段,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外壳,如“弹幕”、游戏化积分、智能平板等;“神”则是内核,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与扎实学识素养的根本目标。成功的教育创新,必然是“形”与“神”的完美结合——用新颖的“形”作为入口,最终抵达教育本质的“神”。

孙桂珍:在我看来,无论是“弹幕模式”还是其他创新的教学方式,如果掠夺了学生最宝贵的专注力,无论表现得多么生动活泼,也是得不偿失的。而且,频繁的“弹幕”,可能会干扰教师的教学节奏,破坏教师精心设计的讲解思路,干扰学生的深入思考,导致学生的学习活动无法有效开展。其次,“弹幕”表达的多是情绪化的内容,学生如果过于依赖用“弹幕”表达自己,也有可能影响其系统表达观点能力的培养。

张静:教育创新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但“中心”不等于“放任”。“弹幕模式”的优化,需在趣味性与实效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此外,传统提问方式也可与“弹幕模式”形成互补。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线上平台或办公室面谈深入探讨问题,许多学生因此与我建立了更紧密的学术联系。这种“课堂‘弹幕’快速反馈+课后深度答疑”的循环,让教学既有了广度,又有了深度。

张乐洁:“弹幕”飞入课堂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它告诉我们,教育可以且应该更有趣、更人性化。但推广之余,我们更应鼓励教师们深耕教学本质,让创新的形式与教育的初心同频共振,如此,方能在欢声笑语中,结出丰硕的知识之果。

孙桂珍:我以为,课堂需要互动,这种互动是师生协作式的互动;课堂需要生动,这是思维的灵动与火花;课堂更需要沉潜,这是智慧生长的土壤。能沉心静气的课堂,才是能够助力学生深潜的课堂。于漪、贾志敏等老一辈教育工作者,一本教材、一支笔、一块黑板,便能引得学生曲径通幽,吃透文本,扎扎实实地获得学业上的成果。如今,教育仍将不断受到各种各样新技术、“新花样”的影响,教育创新一直在“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对教师而言,不管外界如何精彩缤纷,摈除纷扰,守住教育初心,才是教育人的第一要务。

张静:教育创新的价值不在于形式多新颖,而在于能否真正促进学生的成长。当课堂充满笑声与思考,当内向的学生也能勇敢表达,当教师能更精准地回应需求,这样的创新才是有意义的。但教育终究是“慢艺术”,任何创新都需经得起效率与质量的双重检验。唯有在规范中探索,在平衡中精进,才能让教育创新真正成为点亮未来的火种。

■网友围观

@看得清也要看得开:看什么班级,有的班级学生吵得要死,根本不存在不敢说的情况。

@sfjskdfsd:然而还是没人坐前排。

@近乎巫1994:互动才有趣。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