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纵深|“小切口”撬动大变革:余姚探索乡村振兴的文明密码
在今年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我市再次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除了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陆埠镇兰山村和梁弄镇汪巷村还新晋“全国文明村”行列。
至此,我市已成功创建7个全国文明村、28个省级文明村和105个宁波市级文明村,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乡村文明建设“余姚模式”。
兰山村的“沈氏家训”文化展板。 记者 李培妮摄


漫步在陆埠镇兰山村的西岙大溪畔,一块块镌刻着“沈氏家训”的宣传板沿溪而立,与潺潺流水相映成趣。“爷娘虽近桑榆情,兄弟幸联咫尺情”“为人从俭抑繁华,颙望儿曹志莫奢”等家训箴言,不仅装点了村庄环境,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的言行举止。
据记载,明代中期,当地沈氏后裔沈公曾出任南方七省巡查御史,族人尊其为“御史太公”。这位从深山里走出来的寒门学子,凭借勤学苦读考取功名,其奋斗精神代代相传至今。为弘扬这一宝贵文化遗产,村里系统整理了“御史太公”留下的家训,将其中的箴言警句镌刻于溪畔宣传板,让村民在漫步时就能感悟先贤智慧。
近年来,兰山村以文化浸润为抓手,创新乡村治理模式,走出了一条“文化兴村、善治强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兰山村建成了集非遗展示、研学体验于一体的传承中心,定期举办“最美兰山”主题摄影展,引导村民用镜头捕捉家乡的生态风光与人文底蕴。每逢传统佳节,村里还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每年的非遗主题巡游更是整个村庄的盛大节日,让村民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今,文体活动已成为兰山村村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戏曲队、舞蹈队、舞龙队等群众文化团队发展兴旺,参与其中的人越来越多;门球赛、五人制足球赛等体育赛事也定期举办,既愉悦村民身心,又强健村民体魄,在全村形成了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良好氛围。
与兰山村相映成趣的是被誉为“状元故里、学士之乡”的梁弄镇汪巷村。这里曾走出了1名状元和17名进士,“有田力可耕,有书勤可读。人生霄壤间,胡为图利禄。”——状元方山京写下的诗句,道出了汪巷村崇文重教的精神内核。近年来,汪巷村以“孝善文化、耕读传家”为抓手,持续深化乡风文明培育,成功探索出一条以文明乡风助推乡村治理的发展路径。
汪巷村向村民颁发“孝善之家”牌匾。记者 干雨微摄
在村民汪志强家门口,“孝善之家”的牌匾格外醒目。作为村里首个获此殊荣的家庭,汪志强从2001年起坚持义务为乡亲嫁接果木8000余株,其子汪岳龙也以孝亲助人深受村民好评。汪志强一家的善举不仅温暖了邻里,更激励着全村人传承孝善美德,让“孝善之家”的荣誉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为了放大这种示范效应,从2019年开始,每年正月初一,村里都会组织队伍敲锣打鼓将“孝善之家”的牌匾和2000元奖励送到被表彰家庭,在全村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此外,汪巷村还将“孝善之家”成员吸纳为村宣讲团成员,定期举办“孝善讲堂”,形成“选拔、奖励、培育、见效”的闭环体系。近年来,该村已评选出20位“身边好人”,这些身边的榜样如春风化雨,带动全村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为培育人才之根,汪巷村还在2018年成立了“道德基金——重恩助学基金”,以60万元为留本基金,每年收益用于奖励优秀学子。根据章程,村内考入省一级重点中学的学生;考入清华、北大,985、211国家重点大学的学生;高考考入本科的学生;考入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学生;家庭困难的学生等8类学子可获得每年1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奖励,最长可持续9年。


在临山镇邵家丘村,“道德”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可以量化、兑换、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硬通货”。2012年,为解决村民创业贷款难题,该村首创“道德银行”模式。村民凭借道德积分担保,可获得无抵押、低利率贷款。种植户陈庆尧就是首批受益者之一。他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积累积分,顺利申请到5万元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道德银行”的运作机制科学严谨。道德积分评定内容涵盖遵纪守法、热心公益、诚实守信、邻里团结等几大项,每一项都细致列出了加分和扣分项。例如,积极参与并坚持扶贫帮困、慈善捐助的加2分-3分,而不赡养老人的酌情扣2分-4分。积分由村民代表组成的评议小组定期评议,确保公平公正。
道德积分不仅可“换金”,还能让村民享受“礼遇”。我市以道德积分为基础,定期评选行政村(社区)级、乡镇(街道)级、市级及以上好人,并分别授予不同星级“道德绿卡”。持卡人可享受多种关爱礼遇,如免费乘坐公交车、消费打折、旅游优惠、子女上学午餐补贴等等。
“道德银行”的出现,犹如春风化雨,悄然改变了邵家丘村的面貌,使其从曾经的“问题村”华丽转身为如今的“全国文明村”。据村干部介绍,村里曾有对兄弟因琐事争执不休,在季度道德评议中双双被扣5分。这一记“道德警醒”让两家人深受触动,主动化解了矛盾。如今在邵家丘,这样的纠纷已鲜少发生,取而代之的是互帮互助的温馨场景。随着时间推移,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多,吵架、赌博等陋习几乎绝迹,整个村庄呈现出一片和谐、文明的新气象。
这一创新模式还被全面推广并迅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有59.33万人参与道德评议,超7.4万户获得道德信贷授信192.22亿元。目前,全市21个乡镇(街道)及307个村(社区)实现“道德银行”全覆盖,形成了三级联动的道德激励网络。
与邵家丘村的“道德银行”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黄家埠镇五车堰村推出的“房东管理员”“自治积分制”。这一创新举措将外来人口管理巧妙地纳入了积分体系,为乡村治理开辟了新路径。
在五车堰村,房东们被赋予了“管理员”的身份,他们的积极参与成为推动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房东们通过一系列积极行为获得积分奖励,这些行为包括:主动参与流动人口的日常管理,确保租客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更新;在租客遇到困难时提供帮助,促进邻里关系和谐;及时上报租客信息,协助村委会掌握外来人口的动态;积极协助调解租客之间的矛盾纠纷,维护社区的稳定。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房东与租客之间的联系,提升了外来人口的管理效率。
通过“房东管理员”“自治积分制”,五车堰村不仅有效破解了外来人口管理的难题,还促进了新老村民之间的融合。房东们在积分激励下,更加主动地关心租客的生活,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当地社区。这种互动不仅让外来人口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增强了他们对居住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乡村环境更加文明和谐。


近日,在梁弄镇的横坎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一场围绕“两山”理念在余姚的生动实践青年宣讲大比武上,宣讲员肖一凡以“红土地上‘两山论’的三重奏”为题,声情并茂地讲述了浙东红村横坎头村的红色故事与绿色发展之路。
宣讲员肖一凡正在讲述横坎头村的红色故事与绿色发展之路。记者 李培妮摄
横坎头村是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之一——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这片曾经的红色热土,至今保留着中共浙东区委旧址、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浙东银行旧址、《新浙东报》报社旧址等众多革命旧址。这些旧址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横坎头村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横坎头村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之路。
村里培育了一批由红色后人、乡贤能人组建的“红村”宣讲团、理论说唱小分队,以及像“海归厨娘”黄徐洁这样的百姓宣讲名嘴。他们以“快闪”“说唱”等新颖的形式宣讲党史故事,宣传党的创新理论,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横坎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外景。记者 莫沁悦摄
横坎头村还注重培育群众身边的志愿服务队伍和志愿者领军人物,组织多支志愿服务团队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扶贫帮困、助老助残、助学支教、医疗健身、卫生环保、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应急救援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村里对表现突出的志愿服务个人和团体进行嘉奖宣传,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让文明新风尚在村里蔚然成风。
“红色基因,更是红色宝藏!”立足本地优势,横坎头村大力开发红色旅游产业。村里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成“网红”景点,串联起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群、红色主题公园等,精心打造了红村“初心之旅”“红色记忆”等主题线路,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清明假期,不少游客来到这里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随着游客的增多,村民纷纷开起农家乐、民宿、梁弄大糕店,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村民黄彭勋是“尝到甜头”的第一人。2006年,他在村南百丈岗附近开起了全村第一家农家乐“百丈农家”,从最开始生意清淡到现在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在外开饭店的“90后”党员黄徐洁也回村开办农家乐“横坎头农家”,生意最好时一天接待了400多名客人,还带动村民自产的笋干等农产品的销售,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而在泗门镇的万圣村,一场以“闯海文化”为特色的乡村振兴实践也正生动展开。千百年来,万圣村一直靠海吃海,捕鱼是村里的重要产业,全村渔船占余姚渔船总量的四分之三。如今,这种传统的生存方式迎来了新的变化。村里成立了“共富工坊”,向渔民收购新鲜鲚鱼,通过腌制、加工、晒干等工序,鲚鱼的售价从原来每公斤80元提升至500元,利润大幅增长。为更好地服务产业,万圣村投资520万元修建的1100平方米冷库已发挥作用,可为村集体年增收30多万元。
近年来,随着保护力度的增强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中华鲟在万圣村海域的出现变得越来越频繁。从2013年该村村民首次放生了误捕的中华鲟以来,至今当地渔民放生误捕的中华鲟已超过400条。他们自发成立中华鲟保护协会、常态化开展中华鲟保护宣讲、建成全国首个渔民主导的中华鲟主题科普馆、打造“鲟宝”IP……12年间,这个沿海小村渐渐成为中华鲟保护的“前沿阵地”之一。
作为传统渔村,万圣村更是围绕“闯海文化”做活了创新文章,推进闯海农场、闯海夏令营、闯海展馆等系列文化场地建设,组建文化艺术团,打造闯海小品情景剧,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独特的渔村文化。
从兰山村绵延千年的家训传承到汪巷村历久弥新的孝善文化,从邵家丘村“道德银行”的创新实践到五车堰村“自治积分制”的治理智慧,从横坎头村红色基因的现代转化到万圣村闯海文化的多元发展……余姚正通过一系列举措,将无形的文明力量转化为有形的治理效能和发展动能,在新时代探索出了一条以文化人、以德润心、以制善治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苏英英 三审:王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