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出现今年首例热射病患者!送至医院时体温高到无法测出
5月20日下午4点,市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接诊了我市今年第一位热射病患者——51岁的居民周大伯。经过一段时间的抢救和治疗,5月26日周大伯已转至普通病房、即将痊愈出院。
立夏虽过、小满未至,周大伯为何早早患上了热射病?事情还要从几天前说起。
5月20日下午2点,周大伯身着长袖长裤,在田间收割油菜籽。当天的天气有些闷热,气温逼近30℃,周大伯渐渐感到头晕不适,直至坚持不住、坐在田边休息。很快,周大伯便身体一软、倒了下来,逐渐神志不清。周围居民见状立即大声呼救,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此时周大伯浑身滚烫,已然失去了意识。
“120急救车接到患者,体温42℃!”“患者已就近送至市四院,当前体温过高、无法测出了!”“看其表现要考虑热射病了,快速降温补液,立即请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专家一起会诊。”“120急救车马上转运至市人民医院!”
当天下午4点,周老伯被送至市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当时他仍昏迷不醒,有呕吐情况伴四肢抽动,但体温已降至38.9℃。
EICU医生韩开丰经过会诊,确诊周大伯患上了劳力型热射病,立即安排监护床位将其转至病房开展进一步治疗。降温、液体复苏、抗凝、保护重要器官功能……经过近两天的密切监护及紧张抢救,周老伯的神志逐渐转清,病情也渐渐稳定了下来。
“由于患者就医及时,早期得到了迅速降温,补充了充足的液体,重要的器官如大脑、肾脏、肝脏等并没有因为高温导致严重功能受损。”韩医生介绍,周大伯虽然当时陷入了昏迷,但经过及时且积极的救治,他的病情没有出现进一步恶化。
紧急救治后,医生从周老伯家人口中得知,他长期服用的某些药物,可能会导致感觉迟钝,影响机体体温调节功能,才会早早“中了招”。
EICU主任汪正权提醒广大市民群众,近期气温逐渐上升、湿度较大,如果不注意防范,热射病就会“找上门来”。热射病是可以预防的,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在于预防,大家要注意做到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措施上到位。
在高温天里,应穿宽松透气的浅色衣服,避免穿紧身深色服装。一旦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时,要立即移到阴凉通风处,快速降温,如解开衣物,温水擦拭身体,大血管处冷敷,同时要多补充含盐的水分。若高温持续应马上送医院治疗,千万不可认为是普通中暑而小视,耽误治疗时间。有慢性心血管、肝、肾疾病和年老体弱者不应从事高温作业,在炎热的季节要改善劳动及工作条件,避免正午时分在户外工作,要多饮用含电解质的防暑饮料。老年人及儿童要注意避免长时间待在高温高湿又不通风的环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