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拔节生长”——第八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综述
5月25日,第八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圆满落幕。在这场以“机器智联、赋能万物”为主题行业盛会,集聚了国内外智能经济领域专家学者、企业高管、行业精英2000余人,为机器人产业发展引路把脉,打造智能经济新引擎。
开幕式现场 记者苏英英摄
尽管会期不长,但详实充分的安排、全程高能的内容,又一次成功打造了一届亮点颇多、成果丰硕的中国机器人峰会,在余姚奋力推进现代化美好活力“最名邑”建设中,留下了永久印记。
目标导向 主题突出
看人工智能“链”动未来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八八战略”实施二十周年,机器人产业作为宁波智能制造的关键一环,是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必要之举,办好机器人峰会意义重大。
在这一背景下,本届机峰会主题——“机器智联 赋能万物”的设定,既是一个能够彰显峰会定位的存在,也是一个突显时代特征的对外符号。中国机器人峰会主席团主席、国家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先进制造处研究员刘进长说,这个主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深远的前瞻性,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意义所在。
所谓“机器智联”,就是通过大量运用感知器、控制器、人工智能等软硬件系统和先进技术,将人、机器等物理客体和虚拟世界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智能的网络,让机器变得更智慧。“机器智联”不仅会改变传统的制造业,构造工业互联网,大大提升生产水平,更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当人、机和所有设备之间的屏障被打破后,所有设备都在同一智慧网络中,家电、个人助理、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客户服务、工程等都将通过机器智联在一起。
过去几年,大数据、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高频词汇不断出现,一项又一项的新科技被创造出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彻底改写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人工智能的科技发展将像宇宙大爆炸一样,“赋能万物”。
物联公路、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能零售、智慧金融等新概念不断被提出,从生活到生产、从各项民生服务到各个科研领域,人工智能都在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人工智能让所有事物都获得了“智慧”,各种传统模式都被颠覆,它将像太阳能一样无处不在,这就是赋能万物的体现。
按照这一主题,本届峰会抢抓机器人技术与未来产业发展机遇期,紧抓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实施契机,设置的论坛和研讨主题立足当下展望前沿,邀请的嘉宾来自更多领域更为全面,参展企业带来的产品也更具“智慧”和灵性,让人们见证了机器智联带来的超乎想象的变化,也将中国机器人峰会进一步打造成为行业标杆、余姚智能制造的“金名片”。
嘉宾云集 活动丰富
让智慧火花在姚激荡
根据本届峰会的主题,主办单位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专业领域有影响力、有独特见解的院士专家、企业家,参与院士报告、企业家论坛、青年学者论坛等活动,使峰会真正成为行业内传播思想、碰撞观点、发表见解的重要舞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闻雪友、谭建荣、王耀南,中国科学院院士熊有伦,法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约瑟夫·希发基思,欧洲科学院院士高会军,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孙立宁,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张建伟,新加坡工程院院士葛树志,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张丹、顾建军,英国皇家工程学院院士戴建生,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刘洪海,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张东晓,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彭艳、李新德、王志坚等18余位国内外院士和一批行业内重量级人物参会,在峰会上作主旨报告或演讲,多方位、多角度解读与分享最新研究进展,为机器人行业发展集思汇智,纵论万物互联时代未来蓝图,为未来应用与实践指明前景方向。
本届峰会照例设置了学术交流、引才引智、产业对接、专题活动、展览展示、机器人比赛六大板块,活动内容相当丰富。同时,峰会将以体现更多浙江元素、宁波元素为导向,从活动实效角度出发充分展现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引领全国机器人技术研究发展风向。此外,依托工信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在本届开幕式发布机器人行业指数、与余姚市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契机,峰会的行业引领、产业标杆地位进一步提高。
在峰会主旨论坛上,包括潘云鹤、熊有伦、约瑟夫·希发基思、谭建荣、王耀南、张建伟、戴建生、张东晓、孙立宁、葛树志、刘洪海等院士,贾康、甘中学、张晓光等专家上台作报告,从多个角度论述机器人产业如何引领工业和服务业发展,催生新的技术、产品、产业、业态、模式,从而引发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提升和人们生活质的飞跃。九大分论坛精彩纷呈,既贴近实际需求,又具有较强的前瞻性,为参会者带来了全新的富有创意的思路和实践体会,开启一轮又一轮的“头脑风暴”,带来一场科技的碰撞交流。
此外,以“实施院企精准对接,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为主题的2023年宁波市科技成果对接会,作为本届中国机器人峰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成功在姚举行。活动现场,中南大学以及宁波诺丁汉大学、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10个高校院所,发布了40余个机器人领域的最新成果,力图通过科技成果对接,串起宁波机器人产业发展新链条。
展示交流 合作共享
看辐射效应持续扩大
更为注重表现形式是本届峰会的一大亮点。在展示展览部分,本届峰会设置了规模近3500平方米的集中展区内,97家国内外机器人领域知名企业、机构和科研平台,将涉及30余个行业应用的500余件(套)最新应用产品、技术成果和解决方案呈现在大众眼前。
会后空翻、太空步、摸爬滚打、上下楼梯等十八般武艺的机器狗,能端坐钢琴前弹奏数十首曲子的机器人,可以在果园中进行智能巡检、智能运输、果蔬采摘和自走式喷雾机器人……位于太平洋中心的A、B两大展馆两日来人头攒动,一波又一波业内人士蜂拥而至,一大批机器人惊艳亮相,它们动作自如,运转有序,让观看的人群不时发出阵阵惊叹,为本届峰会赚足了眼球,增添了许多看点。
据悉,A馆以“浙里造”“甬心创”“姚智汇”为主题,重点挖掘浙江省内数字化管理、产业大脑和未来工厂方面的重点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展示一批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企业的发展成果;B馆则遴选了近50家符合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的行业龙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关键核心技术“强链补链”项目,通过“智领未来”“智创未来”“智构未来”“智护未来”“智享未来”5个主题,彰显机器人产业的巨大魅力和广阔前景。
本届峰会还开展了一系列与企业的对接活动。机器人学院、金融机构、机器人生产企业等,与本地企业进行了广泛的对接洽谈,为企业进一步开展“机器换人”和智能制造、在科技创新道路上扬帆远航,开拓了思路,增强了操作实效,提供了切实帮助。在中国机器人峰会天使会高峰论坛上,还举行了“专精特新”产业投资风口圆桌论坛、创新医疗企业产业发展趋势圆桌论坛,以及优质硬科技创业项目路演展示。既有业界大咖“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也有供需双方的“点对点”的投资对接,为深化产学研合作、拉动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据统计,本届峰会还在开幕式上完成项目签约27个,总投资约203.5亿元,进一步集聚产业链条,发挥各方优势,促成技术、人才、项目、资本的多重融合,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随着中国机器人峰会落户我市,几年来持续聚集了机器人、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和产业界领军人物,逐渐形成了集学术交流、技术展示、项目对接、人才引育、产业协作于一体的业内高水平合作交流平台,实现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领域最前沿应用场景与技术成果的集中展示,已然成为了国内机器人技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