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江时评|发展林下经济正当时
山 风
大岚镇华山村党支部书记鲁勇波带领村民充分利用竹林资源发展竹荪、大球盖菇等林下经济新品种,亩效益比传统的竹林增长了30多倍。无独有偶,在梁弄镇汪巷村,不少小水果种植户利用樱桃林发展黑松茸、大球盖菇等,也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这是我市充分盘活山林资源,林下挖“金”取得实效的例子。
如何推动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协同并进?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是一条值得探索的生态共富路,不仅能盘活林地资源,更能带动周边农户就业增收。近年来,我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挖林下“富矿”,做大产业“蛋糕”,在兴林中富民、在富民中兴林,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实际上,无论是大岚镇华山村,还是梁弄镇汪巷村,村民借助林下经济增收致富的背后,都是形成多方合力、促动绿色发展的结果,其中既有优惠政策支持和政府部门引导的功劳,也离不开市内外农技部门的技术指导和当地因村制宜充分挖掘资源优势的有力实践。
我市森林资源丰富,有着发展林下经济的丰厚优势。成功案例在前,借鉴推广当跟上。各地要立足资源禀赋,发挥生态优势,坚持因村制宜,突出“一村一品”,科学规划产业布局,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找准产业项目与农民增收的结合点,立足“种、养、游”多种经营,全力走出一条立体复合式的发展路子。
具体操作过程中,要用好科技手段、形成地方特色。林下种什么、养什么、发展什么,既要看看市场这片“天”,更要植入科技创新“基因”,突出本地特色。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更畅销的“林下产品”来。因此,各地要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深度合作,发挥科技特派员队伍作用,在土壤治理、育种栽培等技术上攻关,在机械化耕作、大数据应用等管理上聚力,牢牢掌握“产量密码”,全面提升种养业的现代化水平。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一头连着农民、一头连着市场,在产业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壮大林下经济的“火车头”。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培育“顶天立地”的大企业,通过财政奖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式,着力扶持一批含金量足的规模企业裂变发展,发挥好“压舱石”作用;另一方面要集合“铺天盖地”的小农户,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农民合作社+农户”等组织形式联农带农,让农民共享更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不断增强我市发展林下经济的底气和信心。
推动林下经济拔节生长,还需要有肥沃的土壤,供更多种子发芽、幼苗破土。政府职能部门要在抓好产业规划、政策研发的基础上,始终坚持市场化理念,把力气花到产业新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引进、高端人才引育等方面,推动林下经济蓄力行远。笔者相信,只要坚持龙头带动、品牌引领、产业融合、科技支撑,我市的林下经济大有可为,将全力为乡村振兴绘就五彩底色!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刘文治 三审:陈斌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