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江时评|农业服务“社会化”是一把“金钥匙”
徐根凯
近日,市黄潭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保姆式”服务助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成功入选2023年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是浙江省唯一入选案例。(11月11日《余姚日报》)
拓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领域,对于满足小农户多元化服务需求、提高农业全链条全产业供给保障能力、促进服务组织自身发展壮大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积极发挥农合联、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平台作用,积极探索全过程托管、“点单式”作业、“一站式”服务等新模式,搭建涵盖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推动农事服务区域化、品牌化、专业化,带动农民增收、集体增富。
农业社会化服务不仅需要注重主体培育,更需要吸引更多多元化服务主体共同参与,做好服务共享文章。为此,涉农企业和专业服务组织要在订单农业、定制服务、共享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形成一批以特色服务为引领的“专项化服务”模式,助力家庭农场从“单打独斗”向“协同作战”转变。如市黄潭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采取以“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实行农资供应、品种布局、生产管理、机种机收、市场销售、资金结算“六统一”,形成“技术服务—生产种植—冷藏物流—加工营销”全产业链服务体系,带动了周边4个乡镇2500余户农户就业增收,2022年累计为农户创收6亿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生产一大软肋是生产成本偏高,解决办法还是要创新经营方式,要培育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起来不划算的事交给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办。实践也充分表明,农业社会化服务已成为引导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一把“金钥匙”。农户家庭经营加上完备的社会化服务,既保留了农户独立的产权主体和经营主体地位,又使农业生产变得相对轻松,还实现了节本增效。这一方面符合我国国情和农情,另一方面也适合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农业的出路在于科技,引领的力量源自创新。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不仅要把握好发挥各类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提供政策支持等问题,还要积极适应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农业科技等变革的需求,善于用示范等方式让农民尝到甜头。因此,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智慧农业,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科技服务功能,创新开展“农资+”等技术指导,鼓励企业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其次,要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让更多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农业经纪人、返乡创业农民等高素质农民参与到农业社会化服务中来,为农业的未来、乡村的振兴带来新的希望。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刘文治 三审:陈斌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