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江时评|送戏下乡增强戏曲文化生命力
王晓来
近日,“迎亚运 展风采”余慈一家“戏”相会文艺演出在我市陆埠镇干溪村文化礼堂开演。
戏曲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自古以来便是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了“没有围墙”的精神乐园。近年来,随着文化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以剧场舞台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戏曲等艺术受到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在城市里,不少戏曲剧团的演出面临“台上热闹、台下冷清”的尴尬局面,只能减少演出场次,甚至靠政府购买而勉强维持。
戏曲和众多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一样,在传承与发展中,极重个体经验的积累和传递。眼下,相比于演唱会、脱口秀、综艺节目等演出的高人气,戏曲在城市的演出市场总体低迷,观众群体萎缩,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对此,与其一味地感叹“时移世易”、抱怨“流水落花春去也”,不如拿出事在人为的精神,着力吸引观众、培育市场,让戏曲融入百姓生活。而送戏下乡活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重要方式。作为全省“文艺星火赋美工程”的重要内容,送戏下乡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省市资源下沉和全社会资源激活,让更多优质的精品戏曲像“星星之火”般遍布城市、融入乡村、美化全社会。
深入推动送戏下乡走向深入,关键要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群众是送戏下乡活动最直接、最有发言权的评价者。优秀的戏曲,应当具有求新求变的创作理念、多元多样的艺术形式、有情有戏的文化内核。要针对不同的观众,采取有计划的举措去优化调整,接受来自不同群体与市场的直接反馈,实现艺术技艺与文化使命的多重淬炼。在此基础上,文化部门要积极实施品牌系统工程,巩固大众对戏曲的兴趣和热情,做到“老戏迷不流失、新戏迷大增加”,不断增强戏曲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小”戏曲为民所享,也能发挥“大”作为。我们要持续做好送戏下乡工作,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文旅消费生态的同时,积极跨域协作、各司其职,实现从“送戏人”到“接戏人”的联动,打造沉浸式演艺新空间,持续擦亮戏曲文化“新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