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时评|稳住“三农”基本盘
山 风
据本报报道,近年来,我市建强农业基础设施,促进粮食稳产高产。2020年—2022年,全市粮食平均播种面积41.05万亩、产量17.63万吨,比2019年分别增加0.45万亩、0.21万吨,且三年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呈稳步增长态势。
当前,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既充满机遇,也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因此,作为全省重点商品粮产区县(市),我们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全力稳住农业基本盘,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
首先,政策必须精准发力,确保到户到人到田。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对于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确保各项惠农政策到户到人到田,不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覆盖面,稳定农民种粮预期。
其次,田间管理必须落实落细,确保稳产量、稳面积。各地要紧盯水稻播种期,落实好水肥调控、“一喷三防”等稳产增产技术措施,着力增穗数、攻粒数、提粒重,坚持“多增一斤是一斤”。科技小分队要包村包片下沉一线,指导农民做好田间管理,狠抓政策落实,持续推动粮食生产转化升级。
再次,农资必须及时下摆到田,确保价格及供应链稳定。农业农村、供销联社等部门要成立农资保供专班,开通热线电话和网上留言,点对点解决农民群众在春耕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维护农业生产流通秩序,做到种子、化肥、农药供应总体有保障。
第四,必须千方百计保障“菜篮子”产品产得出、供得上、供得优。要强化“菜篮子”产品生产,合理安排蔬菜熟期品种和上市茬口,推动发展速生叶菜、芽苗菜,增加市场供给;保障出栏畜禽、出塘水产品正常运销秩序,畅通种畜禽(苗)、饲料等供应运输,引导规模经营主体开展互助合作、互换用工,确保生产及采收顺利进行。
第五,必须大力发展多元产业,促进稳岗就业,千方百计保持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检验农村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要发展产业促增收,立足乡村资源,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持续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持续增收。要稳岗就业促增收,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建设,推广以工代赈,运用好公益岗位等资源,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同时,要继续强化创业政策扶持,推进农村创业服务“一窗口、一门户、一站式”办理,让返乡“创客”、乡土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显身手、大有作为,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此外,还要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建立绿色优质产品基地,布局加工产能,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