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时评|打造更具硬核力的“智造余姚”——写在余姚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举行之际
姚界评论员
在这个希望无限的春天,我们豪情满怀再出发!
在这个生机勃发的春天,我们激情迸发勇争先!
今天,余姚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就要举行了。在余姚的发展历史上,以制造业为主题专门举行如此高规格的大会还是第一次。这充分彰显了市委、市政府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全力打造更具硬核力的“智造余姚”的决心。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余姚一直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工业重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余姚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集中精力发展以制造业为重点的实体经济,书写了制造业快速发展、不断壮大的辉煌篇章。几代余姚人以敢为人先的冲劲、负重奋进的韧劲,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闯出了一片广阔天地,推动企业实现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变化,培育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铸造了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行业品牌,也涌现了一批有胆有识、勇立潮头的企业家。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制造业的发展壮大,才造就了余姚今天的综合实力和城市地位,也为余姚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代大潮,浩浩荡荡。逆风前行,不进则退。当今世界局势瞬息万变,不确定、不稳定、不可预期因素增多,风险挑战层层叠加,但机会机遇也无处不在。审时度势,谋划未来,余姚必须保持足够的定力,坚持实体经济是发展之本不动摇、坚持“工业立市”战略不动摇,进一步确立制造业在我市经济发展格局当中重中之重的位置,以战略的确定性应对种种风险挑战的不确定性。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余姚的制造业要突破重围,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高质量发展,出路在创新。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对于广大企业来说,创新已经成为时不我待的课题,是推动企业顺利“爬坡过坎”的最强动力。
制造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在推动产业跃升上创新不怠。广大制造业企业要热情拥抱数字经济,围绕“制造+服务”双轮驱动,聚焦“工业互联网+”、机器人及集成、新材料等前沿领域,超前布局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等未来数字产业,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要大力度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持续深化“35”千百亿产业集群培育再提升行动,深入实施四大标志性产业链群培育工程,加快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核心框架,加快模具、橡塑、五金、汽配、家电等余姚传统重点行业的改造提升,推动行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要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努力形成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层出不穷、“大优强”企业梯队蔚为壮观的生动局面,使余姚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精特新”活力之城。
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有一支高素质善创新的人才队伍是关键。要坚持新时代人才强市首位战略,以“人才+”五大联动行动为总牵引,迭代升级“姚江英才”“阳明系列”等人才引育工程,积极推动“大优强”企业、上市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项冠军企业高层次人才全覆盖,统筹抓好本土人才提质扩面、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接力传承”等行动,完善创新引才育才用才机制,引育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重点行业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构建形成全系列全链条的人才引育体系。要围绕“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的目标,持续推进“硬”保障与“软”服务双升级,加快建设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的青年发展型城市, 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要精心爱护、培育企业家这个特殊人才群体。一方面要引导广大企业家争当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始终保持一股精气神,树立信心,自我提升,在抢抓机遇上勇争前列、在振兴实体上勇争前列、在创新转型上勇争前列、在服务社会上勇争前列,把企业做得更强、把事业做得更大。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浓厚氛围,让广大企业家有更加强烈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环境优越的发展热土。各地各部门要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结合数字化改革大力推行“码上政策”“码上直办”“码上融资”,推动“大脚板”与“大数据”实时联动,更好回应企业诉求,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要全力以赴为企业降本减负、全力以赴为企业调配要素,把实实在在的红利让给企业,让广大企业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要实实在在地为企业排忧解难,当好企业的贴心人、“店小二”,及时全面地掌握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需求,提高对企服务的精度和准度,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就比困难多。历史告诉我们,余姚是一片制造业的热土;未来昭示我们,余姚一定是制造业高地。这分信心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最宝贵的“要素资源”与最恒久的“确定性”。让我们以更大的创新力度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书写余姚从“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的新篇章,把余姚打造成为长三角南翼高端制造业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