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媒体聚焦 | 看四明山县域如何让730株“绿色文物”枝繁叶茂

2024-04-23 15:13
分享

人间最美四月天,赏树也正当时。

据余姚发布的古树资源普查数据:当地现有存活古树730株。其中一级古树58株,二级古树98株,三级古树574株,古树群10个。古树以樟树、金钱松、枫香等树种占大多数,“最古”古树为大隐镇大隐村的樟树,树龄约为1220年。

最近天气晴好,在四明山镇梨洲村梨洲溪旁,一株有着315年历史的枫杨树,一下子就抓住了游客李女士的目光。

这株枫杨树造型别致,树干弯曲靠近溪面,因为有着岁月的“加持”,气质古朴。“这条溪上有了古树的搭配,一下子就变得有韵味了,很美!”李女士赞叹道。

赏树背后则是余姚对这些“绿色文物”的悉心守护。

古树被誉为“绿色的活化石”,既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也承载着一个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寄托着人民群众的乡愁情思,余姚创新提出让古树们“老有所养”、“老有康养”,守护之路故事多——

一树一策,三年救治45棵古树

“你们又来看这株银杏树了啊,它现在活得好好的,今年又长新芽了。当初多亏了你们的救治,不然我们村的这株‘风水树’怕是保不住了。”在大岚镇上马村,陈维君等人前来查看曾救治的古银杏树的生长情况,碰巧遇到了该村86岁的村民马安初,他还记得这些救“树”恩人。

“树上结满了果子,多到反常。我们折了点树枝查看,折下来的枝丫大都是干枯的,没有一点生气……”回忆起当初这株银杏树“奄奄一息”的场景,马安初还记忆犹新。

那是2022年11月底,当时,村民眼看着这株生长了500多年的古树即将枯死,急在心里,四处打电话求助。

陈维君就是在那时候接到了一通求助电话,来电称自己的老家在大岚镇上马村,近日回村时发现村内的古银杏树情况危急:“可能快要死了!”陈维君感受到了对方言语中的急迫与惋惜,第二天,他就和余姚市林业服务中心的高级工程师姚凤鸣一道前往该株银杏树所在处,查看情况。

“当时一看到这株树后,确实感觉不太妙。”陈维君回忆道,按正常情况下,那个时节银杏树早已落果,可是这株银杏树却结满了果子,且这些果子的大小又远远小于正常的银杏果。不光如此,正如村民所说,银杏的枝丫也确实干枯了。

为了能够使这株银杏树多一分救治希望,陈维君将现场拍摄的银杏树照片及相关情况向宁波及省里的林业专家请教救治方法,却得到了大部分专家“大概率是救不回来了”的反馈。

面对这株几乎被“判死刑”的银杏树,陈维君和姚凤鸣没有放弃。两人联系了第三方救助机构的工作人员,再次来到上马村。他们一边麻利地去除银杏树的枯枝,打落树上的全部银杏果,一边又在“根上动脑筋”,对已经腐烂的根系进行断根、杀菌消毒处理。与此同时,他们又将树根周围板结的泥土进行疏松,增加营养物质,又在土壤中设置透气孔,将树池中部分水泥封堵处进行破除,增强古树根系的透气透水性,来促进细根生长。

当时,谁也不能确定,这样的救治方法是否真能起到效果。好在第二年春天,银杏树抽出的嫩芽给了他们明确的答案。

2023年春天,当陈维君和姚凤鸣两人抬头望着重新恢复生机的银杏树,听着村民们喜悦的欢呼声,陈维君感叹:“我觉得自己的这个工作很有意义!”

古树树种不同,生长习性千差万别,所遇到的“危机”也不尽相同,如雷电、病虫、干旱、冰冻、自然衰老等。近三年来,余姚市林业服务中心共救治了45棵古树。这些古树中,有树干发生倾斜而做了支撑的,有古树主干中空而用水泥进行填充的,也有因冻雨天气造成枝丫折断而在断面处涂抹了愈合保护剂的……

“在救助过程中,我们会根据古树的树种、年龄、生长状态、生长环境等具体情况,‘一树一策’制定救助方案。”姚凤鸣说。

一般来说,对古树的保护都是采取原地救助,但目前栽植在大隐镇章山村的800余年树龄的古银杏树,却是从300余米外移植而来的。记者从大隐镇农业农村办公室了解到,当年这株古银杏树之所以“搬家”,是因为当时这株树的生长位置刚好处于建设中的双溪口水库大坝的必经之路,为了水库建设正常进行,这株历经沧桑巨变的古银杏树才不得不迁到300余米之外的“新家”。在专业的挖掘、运输下,移植的古树得以顺利“安家”;在多年来细心的、专业的照料下,这株古树继续健康地生长着。

因地制宜,小村建起“古树文化园”

四明山镇是余姚现存古树最多的乡镇,约有303株古树,6个古树群。

在四明山镇棠溪村,就有这样一片古树群,群内有古树43株,平均树龄193年,平均树高20米,主要树种为枫香、玉兰、金钱松等。

近些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片珍贵的古树群,也为了进一步向村民、游客开展古树科普宣传教育,棠溪村对这片古树群投入了最细致的养护。比如,定期有专人到片区清理枯枝、垃圾等杂物,加强对古树日常的巡护,也会利用广播、宣传手册、科普展板等多种载体,向村民科普古树保护的意义,来增强村民的古树保护意识。

而在逐步改善了古树生长环境后,棠溪村开始尝试将该片古树群改建成为“古树名木文化公园”。该村还在园内修建了游步石道、扶手栏杆、古树介绍牌、休憩凉亭、卫生间等硬件设施,用来方便游客游览、观赏。

去年底,这座占地5000平方米的古树名木文化公园建成,取名“棠溪古树名木文化公园”。

记者沿着山坡上已经铺好的台阶拾级而上,缓缓步入园中,只见一株株古树高大挺拔、巍然屹立,枝干苍劲古朴。古树历经百年生长,虽遭受风霜考验,却透露出勃勃生机,因为一根根枝条上早已吐出了嫩芽,更有松鼠跳跃着穿梭其间,古朴与新生的、自由灵动的气息在这里相互交织。

今年年初,棠溪古树名木文化公园成功入选第二批“浙江省古树名木文化公园”名单。园内挂牌古树43株,其中一株枫香和三株金钱松均有500多年树龄,是一座集古树保护、休息游玩、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绿美”古树公园。

在这片古树群中,有两株200余年树龄的银缕梅异常珍贵。银缕梅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春天开花时,银丝缕缕,非常奇特,故名银缕梅。据传,到了秋季,这两株银缕梅的树叶一株变黄,一株变红,令人称奇。

在棠溪村党支部书记唐建新看来,古树不仅是一个地方的绿色“名片”,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这片古树群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还能保留至今,十分难得。我们这代人应该好好保护这处珍贵的古树资源,并做好‘古树’文章。”唐建新说道。

下一步,该村将活化利用好古树公园,充分挖掘古树的生态、历史文化、景观价值等,再结合自然教育、旅游休闲等内容,让古树通过公园的形式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同时,也希望其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群众致富。

棠溪古树名木文化公园可以说是余姚古树名木文化公园建设的一个“排头兵”。

记者从余姚市林业服务中心了解到,今年,余姚还将继续挖掘古树文化底蕴,大力实施古树保护利用工程,计划再新建两处古树名木文化公园。这两处拟建的古树名木文化公园分别位于四明山镇茶培村古树群和大隐镇章山村一株800余年树龄古银杏树的所在地。

“在全面保护古树资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设古树公园,不仅可以为古树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加强对古树的保护,加大古树名木宣传,提升社会关注度,还可以让公园成为当地村民与游客的生态休闲场所,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余姚市林业服务中心主任陈维君表示。

专职专人,744株古树领上“身份证”

“这株樟树有515年的树龄,保护等级为一级,它的平均冠幅有15.5米,树高有17米……”4月12日,在余姚市金融中心大楼北面的一处古树保护区内,一位市民通过查看古树上装置的铭牌,一下子就了解到了这株古树的身份信息。

古树上装置的铭牌,是余姚统一为全市的古树资源佩戴的“身份证”。自2017年以来,为进一步规范古树保护,弘扬古树文化,留住乡愁乡情,余姚林业部门在当年古树资源调查的基础上,为普查到的744株古树建立健全档案,为全市古树制作了包含有树种、保护级别、树龄、编号等内容的新铭牌,向市民公布。

“新铭牌上还增加了二维码,市民扫描后除了可获取树木的经纬度定位、胸围、树高、冠幅等生长指标外,还能了解更多的树木生长习性、照片等内容。在亮明古树‘身份’的同时,提高了社会对古树的知晓率和保护意识。”陈维君说。

“一树一牌”“一树一策”、落实专人养护……历年来,余姚高度重视古树的保护与管理工作,2020年,余姚市林业服务中心还曾编辑出版了《余姚古树》一书。该书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记录了744株古树的位置、树种、科属、树龄等,对余姚古树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

记者了解到,古树等级评定,有着严格的标准。树龄在500年以上为一级古树,树龄在300年以上不满500年为二级古树,树龄在100年以上不满300年为三级古树。余姚每5年进行一次古树资源普查,做好古树资源建档立册工作,同时在古树的管理上坚持属地管理保护原则。

在日常对古树的养护中,需定期开展古树生长情况以及对古树的生长环境进行检查评估,对路面硬化、堆放杂物、建筑物过近等一些问题进行整改;对人为活动密集可能对古树造成破坏的,要设置树池保护,树池面积大小尽量达到树冠投影面积,式样尽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针对属地古树管理专业技术人员欠缺的问题,作为古树保护实施单位的市林业服务中心,积极做好古树养护和病虫害防治指导工作,以此来有效推动古树保护。2023年,余姚共改善土壤3处,修建树池24个,古树病虫害防治20株。

采访最后,记者从最近两次的全市古树普查数据发现,古树从2017年的744株减少到了2022年的730株。问及古树减少原因,陈维君表示,自然灾害和自然死亡是导致古树数量减少的原因。

树滋养人,人呵护树。人与树的故事,其实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对于家乡古树的保护与救治,相信一代又一代的余姚人,永远都不会停止……

原文链接:看四明山县域如何让730株“绿色文物”枝繁叶茂

编辑:严怡雯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