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再见,工人路44号!你好,南兰江西路360号! 工人文化宫 焕新再出发

2024-04-25 16:50 纸媒 姚界客户端 记者 倪劲松
分享

一个城市总有那么几个地方,被当地人津津乐道。坐落于阳明东路与工人路之间的市工人文化宫,曾经是全市职工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最集中、最红火的场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人文化宫举办的讲座、展览、培训常常人满为患,跳舞、滑冰、卡拉OK、碰碰车等活动不时喧腾,文化宫内外总是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美好的时光,承载了无数人的回忆和情感。如今,工人文化宫迁址升级,迎来了华丽蝶变——再见,工人路44号!你好,南兰江西路360号!

4月15日,73岁的市工人文化宫告别工人路44号,搬迁至位于南兰江西路360号的新址,老工人文化宫正式“退休”。

服务职工初心不改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本市产业工人队伍的扩大、全国工人文化宫建设热潮的兴起,市总工会工人文化宫应运而生。

市工人文化宫原名县工人俱乐部,成立于1952年6月,1974年更名为县工人文化宫,1985年7月,更名为市工人文化宫。

原工人文化宫新大楼落成,门口人头攒动 资料照片由市总工会提供

工人俱乐部成立伊始,设在工人路附近的邵家花园的一进院子里,组建了图书管理、文娱活动、体育活动等活动小组,后来又发展到图书阅览、生产宣传、工人业余剧团、舞蹈、体育、音乐等活动小组。“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广播、电视也都没有普及,工作之余有一个可以看书学习、强身健体、唱歌跳舞的好处,自然受到职工群众的欢迎。”作为一名“老工会人”,王旭明这两年参与了《余姚工会志》的编撰工作,在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时常常感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人俱乐部的场地有限、设施设备也很简陋,但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原工人文化宫教学大楼 资料照片由市总工会提供

正因如此,1956年、1960年,工人俱乐部曾两次扩建。

1958年,工人俱乐部一度停止活动,1960年恢复。但从1966年开始,工人俱乐部再次“停摆”,房屋被占用,各类图书和活动器具散失,直至1973年10月,县工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后,工人俱乐部各项活动才慢慢重启。

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人文化宫原有的活动场地已远远不能满足职工群众的需求,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文化宫北面篮球场地块建设一幢新的活动大楼。1984年12月26日,工人文化宫新大楼正式对外开放。这个占据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姚城中心位置的5层大楼,吸引着无数年轻人纷至沓来。

几代人的青春记忆

当年,陈明(化名)就住在酱园街附近,过了和鸣桥、沿着工人路就到工人文化宫了。“这里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各行各业的人。”年少时的回忆涌上心头,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陈师傅说,“小时候我们兄妹仨就常去那里玩,后来参加工作了,文化宫4楼开了‘白天鹅舞厅’,我就被妹妹拉去学跳舞。刚开始,我真的是‘同手同脚’,被她嫌弃了很久。”陈师傅回忆,文化宫的舞厅门票最初才5毛钱一张,算是姚城最便宜的,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都能消费得起,也都喜欢赶这个时髦。所以,舞厅里人挤人,跳舞时被碰一下、踩一脚是常有的事。“年轻人活力足,跳完舞,我们就到楼下的溜冰场继续折腾,我妹妹滑冰的技术就是我教的。”

和陈师傅一样,只要一提起工人文化宫,很多“60后”“70后”都会露出一脸向往、无比幸福的表情。因为对他们来说,那是学习、娱乐、休闲的好去处,甚至有人的爱情也是在这里“萌芽”。

在休闲娱乐方式并不丰富的上世纪,作为那时姚城娱乐圈的“顶流”,工人文化宫可以说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夜晚的文化宫更是张灯结彩、霓虹闪烁、人潮涌动、熙熙攘攘。

“工人文化宫的新大楼,成为了那个时代姚城的娱乐文化地标建筑,也是职工文化娱乐的聚集地。”今年75岁的楼志灿是1981年到工人文化宫工作的,还曾两度担任文化宫主任,“之前受场地限制,文化宫的活动形式并不多,规模也不大。建起新大楼后,我们就可以承办全市的大型文体活动了。”

楼志灿很愿意分享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事。“文化宫开起了舞厅、录像放映厅、图书阅览室、卡拉OK厅、溜冰场、乒乓球室、台球房,还组织了春节游园会、元宵灯展,拔河、篮球、乒乓、棋牌比赛,还有合唱赛、声乐赛,再加上配合各系统的宣传演出和各种职工培训活动……我们把能利用起来的场地都利用起来了。活动多、人手不够,就请基层工会的人帮忙,一年到头,真正做到了365天‘不打烊’。”楼志灿感慨地说,“那时总有使不完的劲,全社会的人都在努力,我们干群众文化工作的也有一种使命:与时代同行,为发展助力。”努力付出终有回报,市工人文化宫多次获得省、宁波市“先进文化宫”称号。

当年,工人文化宫的活动丰富多彩 照片由楼志灿提供

工人文化宫也给市健身运动体育舞蹈协会名誉会长沈敖忠留下过许多难忘的记忆。1993年,在姚城各大舞厅还在流行“三步”“四步”交谊舞时,他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舞友萌生了引进体育舞蹈(国标舞)的念头。“我们成立了体育舞蹈协会,虽然那时还有很多人不理解,但文化宫给了我们坚定的支持。当年,协会和市广播电台等单位联合举办全市干部、厂长、经理体育舞蹈培训班,邀请杭州市工人文化宫的钱老师、全国青年体育舞蹈比赛拉丁舞冠军刘老师等专家担任教练,培训班就安排在文化宫舞厅。”

除了休闲娱乐、运动健身,工人文化宫也是普及知识、传播文化的好去处,从各类文化补习班、技术培训班到诗词歌赋文艺班,应有尽有。

王旭明清楚地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文化宫与市文联合作举办全市青年文学系列讲座,那真是盛况空前,一座难求。“第一期讲座,哗啦啦涌进上百人,3楼的教室根本容纳不了,只能临时换到2楼的图书阅览室,可位置还是不够,很多人就站着听了2个多小时。后来,讲座就固定安排在那里。”王旭明说,“在那个年代,文化宫不仅是求知青年的‘大学校’‘加油站’,也被视为‘诗意的栖居地’,从这里走出了本土艺术家、文学家和岗位技术能手,如今,他们中的很多人早已成为余姚、宁波、全省乃至全国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

新大楼落成后,政府对文化宫原来的活动场地也进行了改扩建,重点发展职工业余学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职工教育的重点是抓好“双补”(对青年职工进行初中文化、初级技术补课教育)工作,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始举办各种技术短训班,为职工、为企业生产服务。1990年以后,学校陆续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计算机、涉外文秘、外语、机械、电子等专业课程,同时开设职业高中班、大专班、本科班。1999年开始,举办高等成人职业技术教学班,并免费为下岗失业职工开展培训。进入新世纪,职工业余学校继续发挥在职工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上的优势,紧密对接产业需求,有效增加培训供给,为促进就业、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赋能增效。

对文化知识的渴求,对专业能力提升的期待,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抓紧一切机会提升自己,职工业余学校的夜晚总是灯火通明,成为城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变迁中的坚守与发展

在市场浪潮的冲击下,工人文化宫一度变得冷清凋敝。如何让几代人记忆里的工人文化宫重回职工的视野,“工会人”一直在努力。

“通过各类活动让工人文化宫先‘热’起来,再把职工群众的心吸引进来。”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这样说。2017年,市总工会在不定期举办职工才艺培训班的基础上,推出‘姚工学堂’职工才艺培训公益课程,发挥文化宫在提高职工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中的阵地作用。公益课程一经推出就受到职工群众的欢迎,每到春季、秋季开班前,报名名额刚上线便在几分钟内被“秒光”。

本着“公益性+服务性”的普惠理念,“姚工学堂”推出了书法、舞蹈、声乐、国画、瑜伽等培训,并围绕法律法规、消防安全、医疗健康、国学文化等内容开设系列公益课堂,全年参加各类公益培训活动的职工超4000人次。

文化宫的活动场地毕竟有限,为方便职工学习,公益培训还采取“送教上门”的方式,基层工会只要组织学员达到开班人数,自备上课场所并上报需求后,文化宫就会统一安排老师上门授课。这种“走出去”的方式,让职工真切感受到工会作为“娘家人”的关爱。

自2007年起启动的“百场文艺进基层”是市总工会文化惠企的一个品牌项目,已经坚持了10个年头。从2017年开始,依托市工人文化宫挖掘发现的一批优秀职工文体骨干和形式多样的优秀节目,市总工会向企业和区域职工文化中心推出“节目配送制”,开出“送节目下基层”的“菜单”,再按照各基层工会报送的演出需求,统筹安排配送演出。截至目前,已完成文艺专场、节目配送、节目辅导500余次。工人文化宫“到群众中去组织文化活动”的金名片也更加靓丽。

为40余万职工“筑”新家

论外在,工人文化宫是那个年代的“颜值担当”,奈何岁月催人老,逝去的不止是年轮走过的痕迹,还带走了工人文化宫独占“城市核心”的风景旧曾谙。

改变,始于2022年。这一年,市委、市政府启动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二期项目建设,工人文化宫因紧临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点项目“阳明古镇”,被纳入古镇二期建设征收范围。经各方综合考虑,工人文化宫被安置到正在建设中的兰江文化休闲广场(现改名为五·一文化公园)。

作为立足民生、造福职工的重要民心工程,新的工人文化宫按照一流标准规划建设,着力打造集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文化艺术、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职工文化服务阵地。

新的工人文化宫所在的五·一文化公园是一个开放式的活动场地,位于市世南西路北侧、兴墅路东侧,背靠最良江,南邻全民健身中心,占地约70亩,交通便利,周边设施齐全,便于文化宫日后承办各类职工大型活动,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一线流动,打通职工文体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新的工人文化宫门厅处的浮雕“工运华章” 记者 苏英英 摄

新的工人文化宫所在的五·一文化公园 记者 苏英英 摄

按照功能和景观效能,五·一文化公园采用“一心、两轴、一带”的布局结构,以工人文化宫为核心,周边分布生活休闲区、滨水观光区、纪念庆典区,同时配置园路、景观廊架、螺旋坡道风帆、彩虹桥等,不仅体现城市空间的灵动性,更是以“一步一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理念,融合文化内涵,彰显城市活力,寓教于景,让市民可以享受绿色悠闲的生态环境,重拾撒野、撒欢的童年乐趣,也能感受正能量的熏陶和感染,成为“生态观光、绿色休闲、正心修身、涵养文化”的好去处。

·一文化公园还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主题,通过组合雕塑“劳动群英像”、浮雕“工运华章”“精神铭记”、地景艺术“奋斗足迹”、劳动纪念景观长廊“荣耀勋章”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将劳动元素和劳动场景等融入景观之中,全方位、多角度讲好劳模故事、劳动故事、工匠故事,领略姚城的工运历史、工会组织发展、劳模风采,生动诠释“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的时代精神内涵。

五·一文化公园的组合雕塑“劳动群英像”  记者 苏英英 摄

新的工人文化宫以服务基层、服务职工为目标,根据“健康有益、丰富多彩、方便适用、公益普惠”的原则进行功能布局。

文化宫共有2层。从1楼南门进入,右侧是职工服务中心,有关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职工疗休养、工会法人登记、劳模服务咨询、职工维权等都在这里办理。1楼东面是一个占地500平方米的“五一书屋”,设有图书区、文创区、沙龙区、休闲区,有近3万册藏书,旨在为职工和市民提供一个宁静舒适的阅读空间。市总工会也将突出自身特色,着力打造“书屋+”模式,以“五一书屋”为牵引,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深度融合,不定期举办职工读书会,打造职工文化新阵地。1楼的北边和西边设置了2个排练厅、4个技能培训教室。文化宫的2楼,有一个可容纳170名观众的“五一剧院”以及总面积达800平方米的两个乒乓球馆。

市民正在“五一书屋”挑选书籍 记者 苏英英 摄

从工人路44号到南兰江西路360号,改变的不仅是地址,还有无数人的青春与记忆。迁址后的工人文化宫,将不断扩大服务覆盖面和有效性,不断丰富广大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成为满足职工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工会服务职工群众的重要阵地。

编辑:严怡雯 一审:应红渊 二审:朱从谷 三审:陈斌荣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