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最美四“阅”天,正是读书好时节

2024-04-23 17:10 姚界客户端 记者 韩宇雯
分享

去年全年,市图书馆流通图书超75万册次,新增读者9500余人;以先贤王阳明命名的城市书房不断涌现,打通了公共阅读服务“最后一公里”;扎根广袤乡野的农家书屋,演绎着一场场润物无声的文化滴灌;多点开花的实体书店如星辰散落在城市空间,爱书之人的邂逅随处可见……

“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年老还是年轻,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4月23日,又一年“世界读书日”如期而至。记者走访四位深谙读书之乐并致力于推广全民阅读的“80、90后”,探寻人与书、书与城的情感纽带,共同涵养“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社会风尚。

沈烨 阳明书房主理人

打造颜值格调温度兼备的城市书房

推荐书目:《瓦尔登湖》

花店掌柜、咖啡店老板、民宿合伙人……2022年12月,自诩为“斜杠女青年”的沈烨又多了一重身份——阳明书房主理人。

沈烨和书的缘分,要追溯到20多年前的小学时期。“我的小学叫沈宗瀚小学,以中国著名农学家、沈湾村乡贤沈宗瀚命名,是他儿子沈君山以捐助父亲遗产的方式建造成立的。”沈烨回忆,“虽然只是一所村小,但校长仍腾出空间为我们设了一间图书室,我第一次看到那么多书的时候,视觉和心灵都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小学毕业走出村庄,在城区读完初中高中,离开余姚到外地求学,时光一年年流转,阅读的习惯始终陪伴着沈烨。“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这是我们对抗平庸、治愈迷茫的一剂良药,能让人拥有打破人生边界的底气,积累不断超越自己的资本。”沈烨总结道。

大学毕业那年,沈烨到台湾旅行,一家家分散在街头的独立书店、二手书店和台湾女生恬淡温润的书卷气让她深受触动。2016年,怀揣着“为家乡添一分书香”的小小愿景,沈烨在考察了全国各地的50多家独立书店后发起众筹,和20多位年轻人合资开办了一家有别于传统书店的叁言书局,为姚城的阅读爱好者们开辟了一方心灵栖息之所。

“用5年多时间,干了件有意思的事情。”尽管叁言书局最终闭店,但这段经历带给沈烨莫大的财富。随着我市文化部门不断推进城市书房建设,阳明书房于2022年末正式挂牌。阳明书房的书籍借阅系统和市图书馆联通,打破了传统图书馆的空间限制,首批阳明书房既葆有相同的精神内核,又自成一格、各具姿容。有了经营叁言书局的经验,沈烨和她的团队做起阳明书房的日常管理和运营来可谓得心应手。

始于阅读,又不止于读。沈烨认为,阳明书房不仅仅是市级图书馆的补充,在静态的阅读场所之外,它更应该成为一个持续的、活态的、不断输出内容的场域,颜值、格调、温度缺一不可。于是,一场场精心筹划的文化活动轮番登场:“城市书房的N种可能”圆桌派,落日之后与跳西湖乐队共赴民谣之约,“我与父亲之间的那些事儿”分享会,植此青绿、一起cityread,生活美学之如何区分首饰材质,绘本讲堂《不一样的哇呀呀》——带儿童认识非遗……目前,全市阳明书房的活动开展频次稳定在每月8至10场,慕名而来的市民越来越多,他们卸下压力沉浸于此,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和前行力量。

张川 低塘街道历山村宣传文化员

蚂蚁图书室为村民“悦”读生活加码

推荐书目:《余姚县志》

“我在历山村从事基层文化宣传工作已经有10多年了。”当记者走进位于低塘街道历山文化公园的蚂蚁图书室时,张川正坐在电脑前查看当月的图书借阅情况。

张川介绍,历山村农家书屋之所以被命名为蚂蚁图书室,源于其背后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1929年初,中共历山镇支部正式成立。为了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党组织建立起一个秘密图书室,藏书以红色革命进步书籍为主。将这方小小的秘密基地称为“蚂蚁”,不仅因为其狭小而隐蔽,更意在取蚂蚁“坚持不懈、埋头苦干、团结一致”的精神。

1937年,随母亲从上海回到家乡历山村避乱的女孩张依在蚂蚁图书室翻看《西行漫记》,由此萌发了革命思想,走上了革命道路。2013年,时年91岁高龄的张依革命精神不减当年,她向历山村捐赠5万元复建蚂蚁图书室,寄语青年一代好好学习,将来肩负起建设国家、发展国家的重任。此后,历山村又先后投入50余万元,对蚂蚁图书室的软硬件作改造提升。

“可以说,蚂蚁图书室是历山地下党组织革命力量的源泉,是燎原历山大地的星火,更是历山人民书写革命历史的智慧宝库。”张川动情地说,“作为土生土长的低塘人,我热爱这片土地,也热爱阅读,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当地村民的‘悦’读生活加码。”

蚂蚁图书室是省四星级农家书屋、宁波首批农家书屋示范点。如今,图书室拥有藏书7000余册,和市图书馆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通借通还。整齐的书架倚墙而立,一本本图书摆放有序,村民们聚在这里,认真挑选、翻看书籍,还能通过“阅读驿站·云听宁波”进行数字阅读,免费收听各类有声书,在家门口感受触手可及的浓浓书香。在张川的组织下,历山村还成立了线上读书会,大家在“舜耕阅读会”微信群中同读一本书,彼此分享感悟、“阅”见美好。

除了做好历山村的文化宣传工作外,张川还担任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理事,也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虞舜传说”代表性传承人。张川以自身酷爱的文史类书籍为出发点,陆续撰写了《浅谈地方志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作用》等论文,参与编纂了《舜文化之社区读本》《舜文化之青少年读本》等图书,还自费刊印了100套光绪版《余姚县志》赠送他人。从最初的兴趣使然到之后的深耕坚守,张川说,希望有更多村民加入读书的行列中,让全民阅读在“舜耕福地”蔚然成风。

甘赐杰 普文明书局负责人

重新擦亮“百年老字号”金字招牌

推荐书目:《姚江文化史》

百里姚江,缓缓东流。舜江楼旁,一家名为普文明书局的书店经过3年半时间的运营,成长为阳明古镇鲜活的文化地标。

普文明书局,取“普及文明之风”之寓意,由晚晴秀才邵循南创办于1909年,曾专辟橱窗出售左翼作家的文艺作品,满足青年读者阅读进步书籍的需要,成为当时姚城青年心中的灯塔。1941年4月,普文明书局因时局暂停营业;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余姚名士姜枝先的积极奔走下复业;1956年,普文明书局公私合营,并入医药公司。

“‘普文明’这三个字承载了厚重的姚江文化,也蕴藏了余姚的百年芳华。”甘赐杰回忆,2016年前后,当他通过姜枝先文集了解到这家书店、这段历史后,便对其充满了敬意,注册了“普文明”商标。2019年8月,我市阳明古镇项目正式启动,9个月后,经过数轮深度对接,甘赐杰和开发建设团队签约,以“普文明”之名在古镇开办一家书店。2020年10月31日,普文明书局在姚江畔正式亮相,至此,甘赐杰萦绕心头多年的书店梦,终于成为现实。

甘赐杰说自己是幸运的。运营普文明书局的这些年,他不仅得到了家人的理解、朋友的祝福和政府层面的政策扶持,还收获了巨大的精神支撑——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支持。

“冯先生能为一位素未谋面的小镇青年题字,对我而言是莫大的鼓舞。”站在由冯骥才题写的店名牌匾下,甘赐杰感慨道,“冯先生祖籍宁波,对故乡的发展很是关心。也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先给冯先生的儿子冯宽老师写邮件,又通过冯先生的秘书联系上了冯先生。”从有开办书店的想法,到普文明书局开张,再到请冯骥才题字,甘赐杰发出的三封邮件饱含着立志于传播文明火种的动人情怀,也透露出他重新擦亮“百年老字号”金字招牌的决心和信心。

在实体书店日渐式微的当下,每位书店店主都在竭尽所能寻求一条生存之道。在新与旧的碰撞中,甘赐杰把普文明书局作为推介地方文化的重要窗口和驿站,通过书籍和文创向市民及游客展示阳明文化、姚江文化、史前文化。同时,他将书店打造为公共文化交流空间,以平均一周一场的高频次组织开展文化类活动,赋予“普文明”更多的文化服务可能。

“压力肯定有,但好在,我们坚持了下来!”聊到对普文明书局的期许,甘赐杰的回答是“能自力更生足矣”,这显然谦虚保守了些。事实上,他不但于今年初在市公共文化中心开出第二家门店,还把普文明这一品牌传播到了外地,“目前已经和绍兴嵊州相关部门洽谈,普文明书局也许即将在不远的将来亮相余姚之外。”

李福彬 阳明书坊读书会发起人

共读共沐思想巨擘的智慧之光

推荐书目:《传习录》

“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这段时间,在“阳明书坊读书会”微信群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书友每天分享一段《传习录》中的内容,大家以此为平台讨论、交流,读书氛围浓厚。

2022年1月,在余姚从事设计工作多年的李福彬接手王阳明故居旁的阳明书坊,意在对垂直领域进行深挖,将其打造为主营王阳明相关书籍和文创的主题书店。亲自装修、挑选图书、设计文创、策划活动……李福彬一点一点地把这方30余平方米的小空间布置成心目中的理想模样,为喜欢阳明文化的朋友提供了休闲阅读、歇脚小憩的好去处。

在李福彬看来,虽然阅读是一件十分私人化的事情,但如果能有一个组织,可以让一群志同道合之人分享阅读的快乐,那么书籍带给人的愉悦和抚慰或许会更强烈。阳明书坊营业一个月后,李福彬趁热打铁成立了阳明书坊读书会,两年多来,150多位书友以书相约,以墨相知,通过一场场线下读书活动和一次次线上交流探思悟、讲收获、话成长。

“读阳明心学,不可不读《传习录》;读《传习录》,就不可不读徐爱撰写的《传习录序》和‘徐爱引言’。”李福彬清楚地记得,读书会第一期的主题是徐爱与《传习录》,邀请市姚江文化研究会会长诸焕灿讲解徐爱其人与《传习录》成书始末。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方的书友们在此“诱掖奖劝,砥砺切磋”,共同学习书中的心学智慧,印证自己的读书心得和观点。

李福彬对阳明书坊读书会的定位是一个为心学爱好者们提供分享交流的读书平台,为此,平均每月一期的读书活动,其主题都与阳明息息相关,希望大家能从一个个小话题中寻得阳明的大智慧。

重读那句透着浓浓乡情的“久别龙山云,时梦龙山雨”,李福彬找到市东海城市文化研究院院长华建新,和书友们分享“王阳明诗中的乡情”;走了无数遍新建路、阳明路后,他邀请本地阳明文化研究学者计文渊做客阳明书坊,以“萧萧总是故园声”为主题,讲述王阳明与故乡的故事;“人间炎暑无逃遁,归向山中卧岁寒”,炎炎盛夏,在李福彬的牵线下,市社科联秘书长谢建龙带领书友们“跟着《年谱》游阳明故里”;国家级非遗姚剧代表性传承人、姚剧《王阳明》扮演者寿建立在阳明书坊分享《我与姚剧<王阳明>》时,现场座无虚席,看着这些从河北、杭州、宁波等地赶来的书友,李福彬的内心深处忽然涌起了一股热流,“阅读,正在从个人行为变成全民文化活动,期待更多人通过阳明书坊读书会发现新视角、打开新世界。”

本版图片均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严怡雯 一审:应红渊 二审:朱从谷 三审:陈斌荣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