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乡村能人|王海茂:巧手做麻糍 飘香春意浓

2024-04-18 10:11 姚界客户端记者 张云霞
分享

春暖花开,万物生长,又到了吃手工麻糍的季节。青绿色的麻糍裹着淡黄色的松花粉,轻轻咬一口,糯唧唧、香喷喷,艾草的清香从舌尖直抵心间。

帮工正在给麻糍切块。 记者 张云霞摄

这几天,陆埠镇官路沿村官西自然村王海茂师傅的麻糍作坊每天火热开张,许多陆埠本地和余姚城区、宁波市区的消费者争相购买,只是为了尝这一口“春天的味道”。

“我做麻糍有五六年时间了,每年生意都十分火爆,尤其临近清明节时,生意最好,晚上做到9点多也是常有的事情。”52岁的王海茂笑着说,这几天每天都要用掉大约400公斤的糯米,从早到晚都在作坊里忙活,除了自己和妻子外,还找了村里的两个妇女做帮工,大家齐心协力制作这道时令小吃。

为什么王海茂师傅的麻糍那么俏销呢?记者询问了几名正好前来购买麻糍的市民,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是因为原材料好,加上传统手工艺制作,口感好、制作工艺绿色健康,品质让人放心;二是因为王海茂师傅并不是一年四季都会制作麻糍,只有在清明前后加起来一两个月的时间才会做,“物以稀为贵”,喜爱吃麻糍的食客都不想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

据了解,王海茂夫妇俩在村里经营着一家作坊,主要从事大米、菜籽油、番薯粉、米粉加工,清明时节,他们总会应着节气,专门做麻糍。“几十年前,村里会做麻糍的人不少,到了清明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食用,但做麻糍需要捣臼,还要人工不停地舂捣,费时费力,不少村民年纪大了,做不动了,麻糍的老行当就渐渐衰落了。”王海茂说,麻糍是宁波的特产,是清明时节的一道传统小吃,陆埠靠近宁波市区,因此村里每年清明都有吃麻糍的习俗。为了把这个老手艺传承下来,几年前,王海茂向村里的老人讨教制作麻糍的经验,掌握了做麻糍的配方和制作流程。

制作麻糍的原料是糯米,糯米需要浸泡24个小时,再清洗干净,然后上炉子蒸十多分钟,倒入捣臼中舂捣。“做麻糍,掌握火候和时间很关键。蒸的时间太长,糯米就会很黏,吃了要粘牙;时间短了,糯米就发硬,口感不好。”王海茂说,以前做麻糍最累的环节就是把糯米捣烂,得用10多斤重的大锤不停地捶打,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不说,麻糍产量也不高。

“现在都追求‘机器换人’,自从有了这个舂捣的机器,人轻松了,生产效率也高了。”王海茂说,前年的时候,他自己动手“发明”了一台机器,可以自动舂捣糯米,不仅让糯米受力更均匀,而且省时省力,机器运作的时候,他还可以腾出手来加水、搅拌。记者在现场看到,刚出锅的糯米饭团在捣臼舂捣大约5分钟后,已经成为均匀的糯米粉团,王海茂将这一大团热腾腾的糯米粉团取出来往桌面上放,此前,帮工们已经提前在桌面上铺满了松花粉。糯米粉团放上桌面后,帮工们趁热用擀面杖将糯米粉团压平,再切块、放置冷却,一块块软糯清香的麻糍就做好了。麻糍每天现做现卖,供不应求。

“有松花了,我们就开始做麻糍。”王海茂说,今年的麻糍是从3月初开始做的,麻糍分两种口味,一种是不放艾草、不放糖、只裹松花粉的原味麻糍,还有一种是加了少许糖的艾草味麻糍。每年,麻糍的价格一样,艾草味的每公斤20元、原味的每公斤16元。除了称斤散卖,作坊还推出了7斤左右的混搭口味的麻糍礼盒,方便大家馈赠亲友。

王海茂说,对不少陆埠人来说,麻糍是一种独特的“乡村风味”美食,更是难忘的“乡愁记忆”,他会坚守老手艺,让这份浓浓的“乡愁”萦绕在大家的舌尖,让更多的人尝到这一口“春天的味道”。

编辑、一审:徐坚 二审:刘文治 三审:陈斌荣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