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号:

一线来风|大俞村倾力打造有故事的好地方

2024-04-18 10:08 姚界客户端记者 赵静
分享

春光明媚,繁花似锦。一走进大岚镇大俞村,就见到一座崭新的廊桥横跨在碧溪之上。“这座廊桥是我们村在上级部门的资助下于去年11月新建完工的。”大俞村党支部书记俞建荣介绍,宽约30米的大俞溪穿村而过,粼粼水波将大俞村一分为二。如今,这座新建的廊桥既是连接溪道两侧的交通要道,供村民们往来、休憩,也是村里的一处新景观。

大俞村大俞溪上新建的廊桥。 记者 赵静摄

溪水潺潺,满目葱茏。“我刚从山上的四窗岩下来,在长廊上休息一会儿,欣赏一下溪流及两岸的美景。”来自宁波的王先生说,他曾多次来大俞村游玩,这里如同世外桃源一般,是个有风景、有历史、有故事的好地方。

大俞村是四明山腹地最古老的村落之一,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大俞村东面杖锡山,西背华盖山,南揽四窗岩、斗崖谷,北拥韩采岩、罗汉谷。同时,该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红色堡垒村”。

“我们村由大俞、大横山和半岭3个自然村组成,区域面积2.8平方公里,村民410余人,村中多数人姓俞。”俞建荣说起了古村的由来。相传明朝时期,“五峰俞氏”兄弟俩,沿着刘晨、阮肇进入四明山的古道,翻山越岭来到如今的大俞村一带,在此定居下来,以烧炭为生。俞家人与更早时候定居于此的唐家人、竺家人为邻,世代繁衍,造就了大俞古村。

近年来,大俞村因地制宜,依托周边奇特的地质地貌、秀美的自然景观、深厚的人文底蕴,同时深挖红色资源,一手传承革命历史之“红”,一手托举生态经济发展之“绿”,大力推动“红色+绿色”相融发展,打造村中有景、村景一体的绿美村庄,走上了一条“红”“绿”交相辉映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目前,该村正在积极创建省3A级景区村庄,助力乡村振兴。

四窗岩是大俞村最为著名的景点,有着“浙东第一名胜”的美誉。唐代诗人刘长卿有诗曰:“苍崖依天立,履石如房屋,玲珑开窗牖,落落明四目。”四明山名称就由“落落明四目”而来。爬上四窗岩即可看到一堵大岩壁仿佛从天外飞来搁在重峦叠嶂之上,岩壁如刀削一样齐,光赤平滑,寸草不生,高约30米,长约60米。岩壁腰部一连排列着四个大小不一的洞穴,如同开了四扇窗户一般,故称四窗岩。这里曾是传说中的刘晨、阮肇遇仙处,此外,传闻蒋介石也曾两次造访四窗岩。

“四窗岩、韩采岩还有罗汉谷……我们村有着不少古迹,可以说步步有掌故。”俞建荣微笑着说,韩采岩原称寒草岩,岩石临溪,因岩石渗水如汗滴,当地人称之为“汗出岩”,后雅称现名。

目前,罗汉谷景区正在重新规划打造中。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爱在谷中的棋盘岩上下棋,下棋时,有18个罗汉保护着他的包裹。有一天,吕洞宾下完棋把包裹给落下了,18个罗汉便世代守护着他的包裹,罗汉谷名字正由此而来。

同时,大俞村还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19块抗日根据地之一,也是解放战争时期江南七大游击区之一。自1938年在四明山建立中共党组织以后,大俞村的革命活动始终未曾中断。特别是“三五支队”北撤后的整个解放战争时期,留在四明山的游击队员在大俞山上就地取材,用树枝和茅草搭起“公馆”,坚持革命斗争。

许多革命前辈都在大俞山上留下了足迹,浙东游击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刘清扬、陈布衣、朱之光、薛驹、黄连等,都曾经战斗和生活在大俞山上的“公馆”中。在全面抗战初期,仅50余户人家、200余人口的大俞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已先后有23人加入中国共产党,30余人加入了革命队伍。其中全面抗战期间入党的有16人,有3位烈士血洒人民解放战争战场。

至今,在大俞村还流传着许多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还保存着革命遗迹,诸如“青年救亡室”“战时社会服务团”“大俞山公馆”等。

“目前,我们村在上级部门的大力资助下,邀请了专业团队,正在对村庄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俞建荣指着不远处的一个建筑工地说,“你看,这里我们正在建设一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为以后开展红色研学游做准备。”

为了打造村中有景、村景一体、“红”“绿”相融的美丽村庄,近年来,大俞村切实加大力度改善村容村貌,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同时,该村积极发动党员干部参与村庄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活动,对溪道两侧及道路沿线等重点区域进行清理。为拓宽村民增收致富的路子,大俞村利用好山好水的生态优势,积极发展绿色特色产业,引进了石斑鱼养殖与中药材种植项目。目前,该村尝试种植了60多亩中草药,有芍药、牡丹、藏红花等,下一步还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波光粼粼的大俞溪。 记者 赵静摄

“今后,我们大俞村将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走多元化旅游发展道路,持续提升村庄的知名度,力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消费,在实现村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双提升的同时,推动乡村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俞建荣信心满满地表示。

编辑、一审:徐坚二审:刘文治三审:陈斌荣

声明:所有来源为“姚界客户端”和“余姚新闻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余姚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574-62735052,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