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国
近日,我市20名村医定向委培生已全部录取完毕,且高考分均超一段线40分以上。这无疑是一个有利于补齐全市基层医疗资源短板的好消息。
众所周知,在当前医疗资源配置上,市、镇、村三级医疗机构的配置不均衡,优质医疗资源往往集中在市级医疗机构,镇、村医疗机构配置相对不足,尤其是村一级更加稀缺。因此,我们要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加大农村卫生室建设力度,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从而进一步提高基层诊疗服务水平。这是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化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切实举措。
我市通过定向培养、定向招聘来充实全市基层医护力量、提升服务能力,是均衡基层医疗机构资源配置的精准之策。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医疗设备等软硬件资源配置的优化,意味着群众看病就医有了“托底”保障。
这里的“托底”保障,具体而言,就是头疼脑热、感冒发烧等普通病症,村民完全可以在村卫生室就诊医治,无需再往大医院“扎堆”。此举不仅能方便村民看病,也可有效缓解大医院医疗资源紧张问题,从而使得基层医疗机构和大医院都能最大限度发挥各自作用,使医疗资源得到科学高效利用。大医院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则更多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这种诊疗定位不仅在中国已成定势,在国外也是如此。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基于客观因素制约,当前不少基层医疗机构在软硬件资源配置上还存在诸多短板,尤其是村居卫生分级机构,医疗人员配备相对薄弱。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持续在均衡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上下功夫,通过真金白银的投入,强化基层医疗机构软硬件资源配置,补齐发展短板,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成效,为群众看病就医提供“托底”保障。唯有如此,基层医疗机构才能进入可持续的良性发展轨道,才能切实为全民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余姚新闻网-余姚日报 编辑:叶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