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6月21日)17点13分40秒迎来夏至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也是夏季第四个节气。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且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此后,昼渐短,夜渐长。因此,也就有了“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夏至不热,五谷不结。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在蛙声、蝉鸣中,辛勤的农人也有麦谷满仓的期待。“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过雨频飞电,行云屡带虹”等诗句,则描写了夏至时节,高温、强对流的天气特征。“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没有夏至梅雨的江南,不是真正的江南。
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古人认为鹿为山兽,属阳,感知阴气之萌生,鹿角脱落;二候“蝉始鸣”,以蝉鸣为夏声;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药草,因生于农历五月,时值“夏之半”,所以叫作半夏。
夏至,古时夏至又称“夏节”或“夏至节”。宋代《文昌杂录》里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夏至放假,以避夏日酷暑,名曰歇夏。
夏至,吃什么?此时新麦已经登场,吃面食是少不了的。夏至面也叫入伏面,南方多见阳春面、三鲜面,北方则以打卤面和炸酱面为主。小麦味甘、性凉,入心、脾、肾经。天气炎热,吃一碗既筋道又凉爽的凉面,十分惬意。江南地区,也有吃麦饼、馄饨、汤包等面食的习俗。在宁波,就有“端午馄饨夏至面,吃仔牛介健”的说法。
除了面食,夏至还有哪些应景食物呢?白居易笔下的苏州夏至筵里有“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广东、福建一带有“夏至食个荔,一年都无弊”。在宁波,除了啖满山红的杨梅,还要喝绿豆汤、木莲冻等消暑食物。
“满地凌霄花不扫,我来六月听鸣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槿花不见夕,一日一回新”“盛夏绿遮眼,此花(紫薇)红满堂”……盛夏时分,容易倦怠,不妨多出去走走,保持心情顺畅,别错过绚烂的夏花哦。
夏至习俗
祭神祀祖
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人们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
消夏避伏
古时,流行女子之间互赠扇子、脂粉等物。《酉阳杂俎·礼异》里说:“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子可扇风,涂抹脂粉可以消除汗水的异味,还是挺实用的。
皇家则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唐代张仲素《杂曲歌辞·宫中乐》:“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可以看出宫廷中食用冰镇果实消暑的情形。
夏至养生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是夏至后再过二三十天。天人相应,这段时间我们人体的阳气也旺盛,且向外开散,毛孔张的最开,最易把邪气赶到体表;但此时体内脏腑的阳气却最虚,也最易受寒、湿这些阴邪的侵袭。
夏至养生,“三避”为先,即避暑、避湿、避寒。夏天,也是适合冬病夏治,能有效祛除体内沉积之寒气,调整人体阴阳,使达到阴平阳秘,宿疾得以恢复。
饮食方面,以清补、健脾为原则,可适当多吃些苦味食物,如苦瓜、芹菜、茼蒿等,这些食物有利于祛暑益气、除燥祛湿、生津止渴和增进食欲。此外,西瓜、绿豆汤、酸梅汤等食物虽为解渴消暑的佳品,但不宜冰镇后食用,以免伤脾胃阳气,影响脾胃运化,导致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道疾病。
夏至养生重点:“春夏养阳”,而养阳重在“养心”。日常,可以通过按摩穴位来保养心脏。夏至养生首选神门穴,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按摩神门穴既可以祛心火,又能够调整睡眠,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
编辑:唐赛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