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国
连日来,朗霞街道、泗门镇、黄家埠镇等乡镇(街道)纷纷开展防汛应急演练,立足实战练兵,进一步提升应急抢险能力,确保安全度汛。
唯有未雨绸缪,方能防患于未然。虽然人类难以完全避免与彻底消灭暴雨、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但我们可以通过事前的积极防御把可能面临的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当然,这需要我们在事前做足准备,建立完善有效的灾害预防体系,将各项防汛工作做实做到位。尤其是要针对薄弱环节,在汛期前及时采取措施补齐短板、弥补不足。
预防胜于救灾。相较于汛期时的救灾抗灾,汛期前预防是主动应对,所以成效更高,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强调的是,防汛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因此,要确保各项准备举措落实到位,需要各部门之间无缝对接、密切配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形成协同高效的防汛防灾联动联防机制;同样,作为个体,也应积极配合政府部署,为防汛工作尽己之力。展开而言,防汛防灾就是对城市综合能力的一张“大考卷”,我们不仅要认真应答,更要全力答好!
首先,这张“考卷”检验着城市的应急能力。面对暴雨、台风造成的影响,整个城市是手足无措,还是应对自如?取决于应急能力的高低。在这背后,是城市发展的“表里如一、内外兼修”。因为,城市应急能力不是短期练就的,而是长期历练而成。这就需要城市发展达到“表里如一、内外兼修”,只有做到软硬件建设协同提升,确保既有完善的硬件设施,也有科学的软件基础,才不会让城市在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来临时手足无措。
其次,这张“考卷”也检验着社会资源的动员能力。暴雨、台风引发的汛情灾情,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诸多问题,除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也需要广泛开展社会动员。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对防汛防灾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社会动员的有效性、广泛性同样不是短期形成的,需要长期的社会建设。这其中的关键,是培育壮大各种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只有当全社会的力量充分汇聚,才能在极端灾害天气面前凝聚起众志成城应对的底气。
最后,这张“考卷”还检验着民众的公民意识。面对极端天气,民众能否响应政府号召、回应社会动员,以积极行动来直面极端天气,检验的就是民众有没有公民意识。同样,公民意识也非短期形成,需要长期的公民培育才能达成。如何培养现代公民?需要一以贯之的公民教育,以及足够活跃的活动引导,让公民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形式,积极参与公共生活与城市治理,从而充分激活公民内力,显著提升其归属感和责任感,从而进一步增强公民意识。
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全力答好防汛防灾这张“大考卷”,就一定能筑牢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坚强“堤坝”。
编辑:夏丽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