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育兵
如今,“打卡”不再是上班族的“专利”。在很多小学乃至幼儿园里,“打卡”现象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写字打卡、阅读打卡、英语打卡、跳绳打卡、家务打卡……如果有的家长不及时“打卡接龙”,老师往往还会在家长群专门提醒——“以下同学还没提交打卡:@某某妈妈@某某爸爸……”
学童“打卡”是有益的。人或多或少都有惰性,很多时候也会缺乏自律,需要外力推动,才能更好地完成相关事项。从这一点而言,学童与家长一样。对于一些不易量化检查的作业,或者是需要注重过程的任务,比如阅读、英语朗读、跳绳、做家务等,通过打卡的方式,让其显性化,不仅便于检查练习成果,也更利于推动学童和家长的坚持。
有家长因为要完成拖地的打卡任务,就耐心地教孩子拖地。孩子为了完成任务,也认真地学习、劳动,虽然双方都很累,但坚持了一段时间的“打卡”后,孩子不仅能把地拖干净了,还包揽了家里这项家务活。也有的家长陪孩子读书“打卡”,让孩子渐渐地远离了动画片,开始缠着家长讲书本上的故事……可见,坚持“打卡”,对于增进亲子关系、推动孩子健康成长,都是有好处的。
但“打卡”过多过繁、要求过高,就容易成为家长的负担。比如一些学校每天都会有运动、阅读、作业等各类日常打卡任务,一些家长为了完成这些任务,每天都需要一个多小时,甚至更多时间。这就导致了不仅孩童累,兼职当“摄像师”和“导演”的家长更累的结果。有的“打卡”任务还明确要求图片里亲子共同出现,一次打卡往往要全家齐上阵;遇到一方不在时,还得请邻居帮忙。有时因为老师的要求,或者是家长之间的“互卷”,打卡图片、视频的拍摄往往一次还难达标,需要两次、三次拍摄,甚至到了最后,任务变成了次要的,图片、视频变成了硬指标……不仅孩子受累,就连家长也会产生“打卡”焦虑。频繁、多样、碎片化的“打卡”,让家长疲于应付。
需要注意的是,随同各项打卡任务而来的,还有一些装备的投入,比如平板电脑、性能更优的手机,动辄几百元、甚至数千元的花费,对于一些家庭,也会构成压力。
学童“打卡”有度才有益,这就需要学校及老师对“打卡”有更好的设计。有老师建议,尽量少在班级群上布置作业,在课堂上让孩子把作业记下,不仅能够养成孩子独立记作业的习惯,锻炼孩子学习的自主性,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家长被班级群打扰的可能。其次,对于“打卡”内容,也要精心挑选,对于显性的、老师到校可以检查的作业,不需要家长再打卡;对于练字、运动等需要长期积累的项目,在设置打卡上也可以尽量简化,如几个常用的任务合并打卡,同一个任务家长每天做好监督后可每周集中打卡……再次,家长及老师要对打卡图片及视频要求有正确的认识——重在传递信息,没必要对质量提出过高要求。
总而言之,现代化科技手段是为推进教育教学服务的。若将其变成教育教学的桎梏,那就与其本意背道而驰了!学童“打卡”亦是如此!
编辑:夏丽霞
![]() |